第06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2023年03月02日 星期四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变与不变
刘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统筹谋划充分体现了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今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为未来科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等教育是推进“三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0.26%,1978年发展到2.7%,1998年临近世纪之交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有9.8%。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攀升,2019年达到51.6%,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普及化阶段。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2021年全球高等教育的在学规模是2.35亿人,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在学规模增长数据也非常值得关注。2000年,全球高等教育总规模是1亿,其中,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巴西、孟加拉国6个国家的在学规模增长幅度占全球总增长规模的61%。有学者常说,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要看亚洲。

    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最近几年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流动,但法国高等教育署(Campus France)公布的2022年版留学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仍有超过600万名学生在海外留学。根据《2022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9至2020年,中国有近100万名学生在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就读。我国在全面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同时,积极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中外人文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高等教育积极利用国家信息技术发展优势,推动数字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我国的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智慧教育平台已为许多大学生所熟悉。

    除了规模上的巨大变化之外,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在质量上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趋向合理,在机制体制上也不断突破创新,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在科研方面,我国创新调查制度监测评价显示,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是2012年的3倍,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高校科研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也实现了长足进步,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获得了十年来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排名在世界上的显现度将进一步提升。

    高等教育之变与祖国发展同步调,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种变化是一种面向世界教育全景,从仰视到平视的变化。

    虽说万物皆变,唯变不变,但高等教育本身仍有诸多辩证的永恒议题,比如高等教育追求真理、促进知识进步的初心使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亦是高等教育不变的使命之一,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论述中可以找到诸多共识。

    我们讲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古希腊时期则有“七艺”。纽曼在谈到大学的理想时提出要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于一身的绅士,并以“七艺”为依据组织了7个学院。蔡元培先生办大学则提出培养完全人格的人,“五育并举”。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思想指导。新中国从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三育并重,体育一道”,到邓小平时期的“四有新人”,到今天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中国教育不变的追求。

    高等教育还需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北京大学前校长马寅初曾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私利。《清华共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2021大学校长全球论坛”大会上通过,强调大学应成为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大学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这都是人的培养与大学社会责任的有机融合。

    身处新时代,在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落脚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落实科技领域四个“加快”,辩证地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变与不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