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区域周刊
2023年02月25日 星期六
豫章师范学院
百年校史续红脉 涵润师魂育红才
赵恒伯

    豫章师范学院肇始于1908年创建的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115年来,学校培育了陈赞贤、刘和珍、冯任等40余位革命先烈,以及傅抱石、喻宜萱、曾炯等一大批具有爱国情怀的杰出校友,校园就是一个无形的红色师魂培育场,时时处处浸润着红色文化。

    新时代,学校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秉持“红色引领、文化浸润、楷模示范、实践体悟”的育人传统和“续红脉、铸红烛、育红才”的理念,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好老师,探索出一条以红色血脉“铸师魂、强师德、育红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基于百年校史“五主五红”立体式多维度联合涵润新时代师魂的育人模式,润物无声、如盐入水般引导全校学子赓续百年豫章师魂,争做红色传人,扎根教育事业。

    坚守涵润师魂主阵地,筑牢“课程、课堂、教材”红色高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打造“红课程”。在思政育人体系中,校园红色文化覆盖全课程,统筹推进思政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的建设,将红色文化嵌入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建设了2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4门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了5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出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专辑。在课程模块设置中,开设“刘和珍与青年大学生”“陈赞贤与工人运动”“冯任与共产党初心”等专题思政课,校本课程专辟豫章文化、红色旅游、“活教育”理论等系列课程供学生选修。在思政课程实践中,打造移动式“一课一品”,6门思政课分类设置红色实践项目,用活本校本地红色育人资源。

    校史课堂与校友课堂同题共答,打造“红课堂”。围绕红色主题,设立“豫章讲堂”“抱石讲堂”“和珍学堂”三大红色主题课堂。围绕红色育人,邀请革命后代、优秀校友、党史专家开展专题课堂讲座,累计举办了71场次,覆盖1.2万余人。通过校史课堂和校友课堂共同讲好百年红色校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同频共振,打造“红教材”。一是把校史和校友写进教材,编辑出版《红色记忆——豫章师范学院红色基因谱》《百年师范——老学府 新故事》《江西省立一师校史考证》3部校本教材。二是把校本教材融入思政课统编教材《红色文化十讲》教学中,用好校园红色资源,占领育人主阵地。

    唱响涵润师魂主旋律,开展“品牌、特色、主题”红色活动 

    培育红色项目品牌。着力文化育人,创建江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同’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着力“三全育人”,创建“万‘子’‘牵’红文化育人”品牌;着力宣讲育人,创建江西首个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新时代同心讲习服务队”品牌;着力实践育人,创建江西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光·彩联袂育时代新人模式”品牌;着力劳动育人,创建“五色之光”品牌;着力活动育人,创建“豫章社彩”品牌。

    原创“五个一”作品。挖掘校园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原创一部红色读本《红色记忆——豫章师范学院红色基因谱》、一台音舞诗画剧《1921,豫章那个班》、一出校史剧《点亮信仰之光》、一部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报情景剧、一首红色歌曲《捧起可爱的中国》。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提升师范专业技能,涵育师德情操。

    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围绕“红色党史”,每日课前5分钟“故事接力”讲读红色故事;围绕“强国有我”,每周举行主题升旗仪式;围绕“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每月举行团日活动;围绕“奋进新征程”主题,每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月)、师德教育(9月);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倡导学生唱红歌、读红书、剪红纸、写红联、看红电影,让校园时时处处浸润红色文化,人人都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

    把牢涵润师魂主抓手,强化“基地、走读、研学”红色实践

    红色基地实践育人。一是建好校内红色育人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红色资源,建有以校史、先烈命名的赞贤广场、和珍广场,以及党建长廊、“百年红·大学生思政VR体验中心”等多维立体红色育人基地,让红色文化即时即地浸润学生课外实践。二是用好“家门口”红色基地育人,节假日组织学生赴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陈赞贤烈士纪念亭、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追寻红色‘迹’忆·传承红色基因”等实践教育活动;要求寒暑假返乡学生用好本地红色资源、讲好本土红色故事。

    红色走读实践育人。学校各院各班组建红色走读队,一是开展寒暑假“三下乡”支教、“返乡”服务等常态化实践,与南昌县、赣县等共建“童心港湾”服务留守儿童;二是重履先烈革命足迹,重温陈鹤琴、傅抱石等校友求学办学的历程,追寻学校红色根脉;三是推进“云游”主题活动,将红色场馆搬上“云端”,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身临其境畅游红色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文化涵润师魂“立”起来、“活”起来,使红色教育“走实、走深、走心”。

    红色研学实践育人。学校“红色班级”定期开展“百年师范”大调查红色研学实践,一是研学助力老区发展,撰写《红色革命老区乡村医生职业状况分析》《以减量提质为抓手,推进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健康发展》等系列调研报告;二是研学扶助特殊儿童,研发支持特殊儿童言语沟通设备,开展“童心红·大手牵小手”系列公益实践活动,实现“有字之书”学习与“无字之书”体悟相统一,引导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教育脉搏、用实干回馈社会诉求。

    构筑涵润师魂主支撑,铸强“队伍、平台、媒体”红色引擎

    组建红色教育队伍。每学年根据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常态化组建“七支队伍”:校领导宣讲团、院领导宣讲团、党员模范宣讲团、思政教师宣讲团、博士宣讲团、辅导员宣讲团、学生“同心”讲学团。紧密围绕红色文化、“四史”等主题,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班级、宿舍进行全覆盖式宣讲教育。

    搭建红色教育平台。为丰富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和形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百年校园师魂魅力,学校搭建了“五大”育人平台:“马恩经典读书分享会”等理论学习平台、“豫章社彩”等专业竞技平台、“抱石美育节”等文创市集平台、“我学我‘绘’”等书画荟萃平台、“五色之光”等公益服务平台。

    创建红色媒体专栏。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校报、“两微一端”等全媒体平台,专辟“红色校友故事”“师魂学习”“豫章红”等栏目,通过讲述红色校友故事、宣传师德标兵等榜样人物,实现师德师魂教育线上线下无缝全覆盖。

    营造涵润师魂主氛围,打造“场馆、楼宇、道路”红色场域

    打造“零距离”育人的红色场馆。构筑校园红色“纪念空间”,将百年校史元素融入校园,建有赞贤广场、和珍广场、抱石纪念馆、陈鹤琴纪念馆、“百年红·大学生思政VR体验中心”等红色场馆。每年开展“红色校园行”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时空穿越”中“零距离”对话革命先烈与优秀校友。

    打造“立体化”育人的红色楼宇。校园建筑立体化导入红色元素,处处可见红色标识。建有“抱石楼”“鹤琴楼”“宜萱楼”等教学功能楼与“厚德楼”“崇真楼”“重行楼”等学生宿舍,营造“红色学府、百年师范”厚重的文化育人氛围。

    打造“行走式”育人的红色道路。强化校园红色文化育人代入感、沉浸感。以校史、校训、校风、校友命名路牌,如豫章大道、经燕路、正茂路等,充满红色“引力”。学生行走在校园道路上,时时处处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百年学府红色文化涵润师德师魂建设成效显著,培育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的育人楷模、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易艳丹、江西省中小学“优秀校长”罗秘华、“南昌市优秀校长”高小梅等。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及入职教师,以及南昌市的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大部分毕业于豫章师范学院,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把校史写进校园、把校友写进教材、把校园变成课堂”,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特色鲜明。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江西省首届“文明校园”、江西省“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江西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等荣誉。

    百年学府老师范,红色传承新示范。新时代新征程,豫章师范学院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发好、利用好校园红色文化,使其有效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红色教育,守好党的阵地,更好地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豫章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赵恒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豫章师范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02/25/03/ZGJYB2023022503_b.jpg 03 中国教育报 4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