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校新风
2023年02月24日 星期五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以“精准”为导向 建设学生资助长效机制
廖远志

    ■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全面发展的资助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学校将“扶困”“扶智”与“扶志”紧密联系,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有机结合,构建了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中达到了“资助”和“育人”的相得益彰。学校多次获得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荣誉称号,资助工作举措和励志成才典型事迹等被媒体多次报道,助力万千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

    精准认定

    完善“四级”认定机制

    学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各项学生资助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帮困助学制度,并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四级认定工作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问责机制,为贯彻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提供制度保障。以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为载体,各级认定小组量化打分,系统自动汇总,建立了“网上动态资助生库”模式,进一步量化了资助生认定的标准,提升了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学生版资助系统的推广,使国家和学校的资助直接到达学生手中,所有的资助项目发放方式、发放时间、发放金额均公开透明。

    坚持资助生能进能退的协调机制,学校每年通过学生校园消费情况建立大数据模型,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及调整的依据。每年开展寒暑假学生家庭实地走访活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对学生提交的资助证明进行有效验证。对不能实地走访的资助生家庭,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开展线上“云走访”活动,确保线上线下走访全覆盖。对遭遇突发性重大困难的学生,学校完善应急资助体系,联合多方资源,开展生活帮困、学习帮助、心理帮扶等资助服务,推动资助方式兼具“标准化”和“定制化”。对不同等级和特殊类型的学生设定年度资助目标,列出资助清单,提高资助实效。

    精细管理

    推行资助“一站式”服务

    为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针对资助需求不同的学生,校学生资助中心统筹组织,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定制“一人一策”资助方案,提高资助实效。学校根据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制定了校内学生资助绩效考核办法,设定了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学生资助年度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业务水平和成效,促进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

    学校从多方面开展学生资助“一站式”服务。设立“一站式”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每天安排资助工作人员坐班,方便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各类资助工作咨询、办结一站式服务。学校还将校长接待日的地点设在中心内,做实做好学生资助这项民生工作。资助系统“一站式”管理:新生在入学之前即可登录学校的学生资助平台,填写个人信息,申请“绿色通道”资助;资助学生认定从申请到建档立卡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在江苏省学生资助平台进行;奖助学金从申请到发放都可在学生资助系统中查看工作动态。学校从资助管理到心理救助提供“一站式”服务: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二级学院都有专门负责资助的工作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设有心理健康中心,安排专职心理教师24小时接听电话,常年开展全员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一对一”心理诊疗活动。

    精心培育

    打造资助育人品牌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资助的宣传工作,狠抓学生开学报到、毕业离校、寒暑假三个关键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学生资助政策。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选派优秀学子返回母校向学弟学妹宣传资助政策。着力强化奖助学金和优秀学子在学生中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自强自立,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组建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社区义诊、看望孤寡老人、走访儿童福利院、宣传资助政策等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实现“受助”“自助”“反助”新模式,实施实践育人新机制。

    学校不仅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全方位开展优秀人物宣传,还开展优秀学子宣讲团、“励志之星”评选等励志活动,教育引导受助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成才意识。注重打造典型励志品牌:“中国好人”护理教师奚家凯,退休后不忘学校的护理事业,先后12次共捐赠200万元设立“奚家凯夫妇奖教金、奖学金”;“全国自强模范”优秀毕业生吴登清,矢志学医,20年来扎根基层,并资助母校学子;“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优秀毕业生徐兆学,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把全部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先后多次受到各级嘉奖。

    精准导向

    构建资助长效机制

    简化学生资助流程。学校全面精简资助认定和资助申请环节,加强“掌上办”“指尖办”等信息化平台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运用,开展线下集中办公和线上系统申请的并行模式。在确保资助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设立资助特别通道,建立健全更加人性化的公示方式。

    拓宽学生资助经费来源。全面落实国家对高校足额提取学生资助经费、确保专款专用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资助标准。学校将校内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纳入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为补足实习生勤工助学的缺口,除增设传统勤工助学岗位外,学校还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勤工助学,鼓励合作实习单位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切实保障校外实习生权益。

    强化多方协同联动。加强与省、市各级各单位和学校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共享端口,确保学生资助政策和信息充分共享,为“一人一案”的资助模式提供信息保证。学校还加强与实习单位、学生家庭三方共建资助模式,每年学生资助工作者都会参与校外巡点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做好“资助清单”,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效率,增强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资助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校资助机构,选优配强专职人员,从制度上确保资助工作者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学习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建立辅导员学生资助工作室,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整体水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学校资助文化品牌,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廖远志)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