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区域周刊
2023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教育督导要在督出“实效”上下功夫
冯佑

    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将“双减”督导列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通过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推动“双减”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同时,2022年《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教育督导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夯实和细化,在督出“实效”上多下功夫。

    “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督导要围绕减负提质精准发力,突出问题导向,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下沉基层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此,教育督导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督”上,找准问题,“督”出实效。“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对于减什么、如何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双减”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减负”是手段,“提质”是目的。教育督导就是要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思考和探讨,抓住“牛鼻子”、对准关键点,达到精准督导,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多渠道提高教育督导精准度。教育督导工作要“督”在前,要打破常规,用好大数据技术平台,结合督导对象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精准的督导方式,找到群众关心的“堵点”,解决好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教育督导工作需要念好“勤”字诀,督导人员要勤走基层,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多走多看、多听多问。在掌握第一手资料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大量调查数据,力争做到让事实说话。在信息筛选上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问题导向,综合各种情况反馈,做好对数据的分析研判,进行问题分类和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教育督导不能避重就轻,要聚焦“疑难杂症”,在充分了解基层学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化的教育督导检查,解决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补齐亟须解决的短板。

    借助信息技术强化“互联网+督导”。随着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督导也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执法督导“双轮驱动”。教育督导工作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慧眼”,借助“互联网+督导”来练就“火眼金睛”。笔者认为,在日常督导中,将教育大数据技术与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基础上,开发出面向教育执法领域的教育大数据监测与监督系统、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为精准督导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教育督导还要组建多元一体的基层督导平台,发挥好第三方平台的辅助作用。比如,充分利用好“学校管理大数据平台”、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等手段进行在线监测与监督。教育督导也要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有效保障家长、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全面创新教育督导考核模式。教育督导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府、学校的决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充分发挥第三方平台功能作用,实现对上级政府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考核。在督导过程中,要重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限期整改不力的要问责,借助监督考核平台将整改落实情况反馈给上级政府,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反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和依据,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育实际,探索建立基于学情的监测评估模式。笔者认为,要不断完善教育督导评价组成人员的多元化,建立健全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参与的机制,推动建立专家参与评价、全体教师参与监测的工作方式,全面了解受测者在校学习、生活的详细情况。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督导评估机制,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为核心,做好综合督导评价。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