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解读
本报记者 林焕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都确定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哪些要求?将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贯彻落实?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和专家。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成为协同育人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研究制定《意见》,明确各方育人职责和相互协同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说。

    基于此,《意见》明确: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

    该负责人介绍,《意见》对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进行明确“分工”。例如,学校要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家长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职责,促进三方各展优势、密切配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切实增强育人合力,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秘书长边玉芳说。

    她进一步指出,与家庭和社会相比,学校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专门教育的专业机构,所以学校在育人上具有主阵地作用,同时,学校在三方协同育人中起主导作用。家长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同时要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也需要做好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社会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意见》的出台让社会如何与学校、家庭协同变得具体和生动。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社会育人资源利用充分。

    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决定了育人的发展方向,有共同的育人目标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前提。《意见》首条工作原则就明确,“坚持育人为本”。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绝不是让学校家庭社会都围绕着学生的考试升学转,而是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自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认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意见》提出‘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关键是学校家庭社会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共识,就是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康丽颖同样表示,学校要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家长要帮助子女获得好孩子、好学生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三重角色,做个好孩子是基础性目标,成为好学生是现实努力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是终极奋斗的目标;社会层面要营造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氛围。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已进行探索。该校党委书记陈宏观介绍,学校与属地街道社会实践基地签约,组织志愿服务,使每一名高中学生都能够高质量超额完成40小时、60学时的志愿服务课时要求。在共享资源的基础上,高中全面辐射带动初中。内引外联,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共同育人的大环境,着力打通一二三课堂育人“内循环”、校内外育人“中循环”和网上网下育人“大循环”。

    “从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出发,要用好区域化大党建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陈宏观说。

    保障协同育人贯彻落实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推动工作协调有序、科学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意见》着力破解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推进存在的问题,保障贯彻落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积极推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二要强化专业支撑。推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开展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理论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建设。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业务培训重要内容。鼓励高等院校面向大学生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三要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宣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举措、实际成效和典型案例,广泛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意见》的出台为学校构建协同育人生态的方向性提供了明确指引。”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姚凤表示,遵循《意见》,基层学校应重点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单位等的三方联席会议机制;建立社会资源的集聚共享机制,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在区域的社会多元资源,努力为学校、教师及亲子等开展多元社会体验提供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专业队伍的联智共育机制。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