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省昌邑市着力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一致性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建强“三支队伍”,齐心协力育人
一是设置家庭教育指导师,按照1∶500的师生比组建由学校家庭教育总协调员管理,家庭教育教师、班主任、德育主任等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设立学生成长中心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工作的场所,开通24小时“家长热线”,学生、家长遇到成长中的各类问题均可通过预约的方式到中心寻求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和各方责任,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优化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协同育人体系。
二是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家庭教育挂牌名师、骨干教师及学员教师组成研究团队,以家庭教育名师姓名命名,充分发挥名师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传播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组织学校教师专业培训,配合主管部门研究规划家庭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家庭教育教师培养机制,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助力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三是组建“百千万”家长讲师团,参与全市家庭教育普及巡讲活动,面向全年段家长,讲授家长课程,传播科学育儿理念,提升家长素养。参与“昌邑市父母大讲堂”和“宅时光 爱相随”系列家庭教育公益微课,进行家长课程视导,现场听课评课,完善家长课程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全力配合学校家委会完成相关工作,承担起为家长发声、为教育发声的职责。
推进“两个建设”,联动融合育人
一是资源建设,价值认同。以课程为突破口,形成了“五育并举,融合推进”的特色课程体系,开创了校级课程有规划、年级课程有特色、班级课程有主题的层次感家长课程建设新格局。以学段目标为引领,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整体构建,横向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课程内容,以教育主题引领推进,从内容上做到全员、全过程、全环境育人。
二是课程建设,步调一致。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设计“一校一品”“家校共育”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家校共育课程超市。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以学校“和融”文化为特色,结合老游戏回归童年、缩小亲子“代沟”这一学校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进行学校育人课程全学科统整开发,研磨独具特色的“十二课”,每一课历时一个学期,十二课贯穿小学六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倾心向善、身心爱美的个性特质和品格。
打造“两个场地”,实施平台育人
一是“家长驿站,温情空间”。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体目标,坚持“问民所需,解民所求”,前移教育惠民服务和家校沟通共育关口,2022年,投资130余万元升级建设28处“张拉膜遮阳棚”式“家长驿站”,内置供家长休息的休闲座椅,提供打气筒、共享雨伞、饮水设备等便民服务设施,摆放供家长和学生阅读的书籍、学校宣传材料,投放“招生信息明白纸”等教育宣传材料。增设家长接送停车位,单独设立家长来访接待区,对家长教育诉求和关切问题“首接负责,一站办理”,凸显“家长沟通”“办学展示”“亲子活动”“教育宣讲”“安全守护”“惠民服务”六大功能,将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融入家长等待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十分钟家长交流会”,即时即地解决亲子矛盾,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普及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商讨调整个别化育人方案,将家长课程与班级管理“化整为零”,实现对家长的多触点附着。家长通过对学情的全方位掌握成为学校育人的同盟军,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推动家校育人合力提升。
二是“社区学校,联动联建”。依托昌邑市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有机结合“四进四联”活动,与全市10个镇街社区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爱心小屋、心理驿站等启动共建共享仪式,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找准切入点,通过基地共建、场馆共享、资源共育等途径,将博物馆、图书馆、研学基地等各类资源吸纳到学校教育之中,有效开展课后服务,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同时,组建“牵手三代”家委会,扩大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从人力、资源和资金等多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不断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径。
(姜洪涛 徐国安 宋文 马长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