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方法。
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十余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提升文化素养,培养道德情操。
开发特色课程
学校结合独特的环境与资源优势,确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学特色,通过利用社区资源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社会资源构建系列传统课程,挖掘课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例如:学校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我和我的社区”校本课程,将地域资源与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发“走进收藏,品味文化”“走进博物馆”“做非遗传承人”“老家课程”“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等校本课程。
2015年,学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学校,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校课程,深化学校课程内涵。让课程更加关注人的文化素养,更加关注课程的本质与内涵。
厚植家国情怀
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载体。要办好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教育,首先就需要将文化基因根植于学校课程中。学校通过厘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融合的目标、课程整体设计、系统实施策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的全面融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遵循基础性、整合性及实践性原则,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学课程三个层面,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基础课程中,整合不同学科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生成多学科融合课程,拓宽学科课程广度;在拓展课程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深度;大力开发研学课程,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三个层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形成有文化底蕴的学校课程特色。
例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校国学”“经典诵读”“做非遗传人”“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等课程,在日积月累的浸润中丰厚其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研学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丰润学生心灵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全面融合,让学生在情境与情感的交融中以知导行,学会做人,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内涵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学校先后举办了“北京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验推进研讨会”“北京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阶段交流研讨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推进主题培训会”“落实课程计划,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有效之道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研讨会”,以及“主题研讨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回归人文的课程与课堂”研讨会。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校文化内涵不断丰厚,办学品质显著提升。学校办学特色越发凸显,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来自云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的教育同仁曾到校观摩交流。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校长 马守凤、副校长 朱卫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