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蒋院士的“兼容并包”
本报记者 冯丽

    走进蒋庄德院士的办公室,迎面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蔡元培先生的肖像,小小的黑白照,镶嵌在米黄色的镜框里,相片四周是大片的留白,反衬得这幅小像醒目了几分。

    “我很喜欢蔡元培先生提出的 ‘兼容并包’的思想。”蒋院士说,每当看到这幅照片,就提醒自己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人为善,予己为善”。

    在采访的过程中,这四个字不时从我的脑海中闪过。在蒋院士的工作生活中,“兼容并包”思想的展现就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格局,是科研上的进取和担当,也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和笃定。

    因为思想上的“兼容并包”,蒋院士一直对新兴科技抱有浓厚兴趣。他从1985年起一直在做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方向研究,但当发现MEMS(微机电系统)和纳米技术带来的划时代变革时,敏锐的他马上决定着手探索,哪怕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最终,他带领团队在MEMS和纳米技术研究中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出成就。

    因为思想上的“兼容并包”,蒋院士坚持“传承、创新、融合”的思路,既传承了西迁老教授们求真求实、敬业奉献的科学精神,执着于既定的科研方向,带领团队在MEMS和纳米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领域深耕不辍,又高瞻远瞩,及时吸纳最新的前沿科技,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而破解了一道道技术瓶颈,攻克了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并因势利导,将研究方向拓展到生物仪器、光学和精密仪器等方向,还涉足新兴的量子传感、太赫兹、柔性电子等领域。

    因为思想上的“兼容并包”,“人无完人,看人看长处,要多包容。”“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一样会来帮助你”……这些蒋庄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团队每个人脱口而出的口头禅。

    追随导师22年的赵立波教授,对蒋院士“帮人就是帮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深有感触。他说:“这句话对新进团队的年轻人深有裨益,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不能只瞅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去竞争或挖资源,而要着眼长远,相互帮忙,彼此支撑,并肩奋斗才能走得更远。”

    在蒋院士的言传身教下,这个成员来源遍布中国一多半省份,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爱尔兰、澳大利亚等海外引进人才的70多人大团队,处成了一个上进、融洽的“大家庭”,大家齐心协力攻克着一道道科学难题。这种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氛围,又成为团队成员快速成长的沃土。近年来,团队中多名青年教师先后入选教育部奖励计划、国家杰青、学校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

    因为思想上的“兼容并包”,在学生们眼中,蒋院士待人亲切和善,对学生真诚无私。他会注意到学生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契合,在科研上对学生都以督促和帮助为主。不管多忙,他都会定期抽时间和每一个学生谈研究方向、遇到的困难等,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他们解决科研难题。

    “相处一年多,蒋老师看见我说得最多的就是‘焦云静你不要怕,有什么问题就跟我说’,鼓励我坚持下去。”在博士生焦云静的心目中,蒋庄德不是印象中高高在上、难见一面的院士,而是身边特别令人尊敬的长者,看到他心里就多了份底气和信心。

    今年6月,杨旭和爱人从日本回国一起加入了蒋庄德团队,回国时杨旭的爱人已怀孕,夫妻俩当时有些担心,刚入职就请假生孩子,怕蒋老师会不高兴。没想到蒋庄德不仅没生气,还非常支持,叮嘱怀孕期间要多注意身体等,并对他们遇到的问题给出中肯的建议,让夫妻俩特别感动。而熟悉蒋院士的人知道,类似的事情实在太多。

    在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的会议室,有一面毕业墙,上面贴满了蒋院士指导毕业的历届研究生的照片信息,他们是蒋院士的“心头宝”,用夫人的话说,如今最令蒋院士高兴的事就两样:一个是小孙子的成长,一个就是学生的科研进步。

    对蒋院士而言,一朝为师,终身牵挂。这些毕业生,就像飞向世界各地的“小伞兵”,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深深扎下根去,蓬勃生长。多年来,出国参会的间隙,他一定会抽空去看望在当地深造或工作的学生,询问工作生活情况,需不需要自己帮忙。只要有机会,蒋院士就会推荐合适的学生去国外深造,不想他将来会不会回到自己的团队,就像他对韦学勇所说:“不管你将来在哪儿工作,都是给国家作贡献,我培养你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亲其师信其道。多年来,蒋院士的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凝聚力。就像他的学生、杨树明教授所说:“对蒋老师来说,我们是他一辈子的学生;蒋老师,也是我们一辈子的老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