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建立于2002年,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合川区和铜梁区建有3个院区,下辖12个二级学院。学院认真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分析学院师生结构特点,在实现师生共育、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掀起理论学习热潮,在学懂弄通领悟真谛中培根铸魂
思想政治教育是打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提升高校师生政治领悟力、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要根据师生的思想状况,多管齐下强化思政教育工作。
学院坚持把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放在思政教育首位,突出抓好党的科学理论学习宣贯,在努力使全体师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始终做到举旗定向不偏航。
建强理论师资力量。成立党的科学理论教研室,设立“讲习所”,引进知名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10余名博士生担任理论教师。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两轮不同批次的“理论学习培训班”。突出学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等,建立“集中授课、理论研讨、参观见学、座谈交流、结业考核”五位一体模式,邀请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知名专家授课讲解,组织赴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委党校、四川大学等参观见学。通过培训学习,使所有教师具备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加大理论课程建设。开设党史、新中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科学理论体系等课程。结业考试以研讨文章和书面试卷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研讨文章占40%,书面试卷占60%。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课时占比,由原来的64课时提升到96课时。
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体师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节”活动,发出“诵读经典,启迪人生”倡议,组织“理论经典伴我行”读书征文活动,打破师生、专业和年龄界限,组织评选获奖者共20余名,颁发奖牌、奖状和纪念品,在全学院范围内通报表彰。
弘扬真善美,在宣扬典型树立标杆中见贤思齐
学院着力培塑师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认清红线底线,不做有违法律道德之事。
组织开展品德教育。开设“大学生思想品德”必修课,以日常课堂表现、研讨文章和书面考试作为最终考试内容。制定实施《学院大学生道德实施规范》,从政治观点、品行操守到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从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到穿衣戴帽、早晚作息等方面作出规范或者倡议。拓展思政课教师的教授群体,不仅面向学生,而且面向众多教师。广泛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交友观、恋爱观。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师生多问“为什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哲学思辨,廓清思想迷雾。
学习评选先进典型。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张桂梅同志和其他教育系统道德楷模先进事迹。汇编近十年学院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典型事迹,制作成“口袋书”,发给每一名师生,让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每学期在学院范围内广泛开展“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积极宣扬好人好事,利用板报、橱窗、网站、广播、电视等进行事迹宣传,不断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让全体师生学有榜样,比有标杆。
抓好党员团员教育。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好党员模范作用,使党员自觉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高标准开展好党建团建,建立党员团员结对帮带机制,适时组织主题党团日活动,常态化抓好党团知识学习、组织生活开展等。打破师生界限,以学科专业划分党团小组,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汇报、谈心交心等活动。高标准做好“七一”党建和“五四”团建表彰活动。
唱响主旋律,在艺术熏陶寓教于乐中析事明理
学院注重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发挥文化陶冶和艺术熏陶在思政教育上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作用。
推广红色文化。开展“观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做红色传人”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每个院区礼堂每周五晚同步播放经典革命电影,周六晚播放当代爱国电影,免费对全体师生开放。组织“红色歌曲联唱”主题歌咏比赛,每学年进行现场表演,每个专业院系利用“快闪”等方式拍摄传播。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每日向关注师生推送“红色故事”,每周党团活动集会前交流红色故事学习体会。开展“立足自身实践,争做红色传人”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在工作学习实践中传承发扬革命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勇毅向前。
开展文艺创演。广泛征集有艺术特长的师生,组建“学院文艺轻骑队”,在课程间隙、活动半场、重大集会等时机为师生送演到一线。除了乐队表演、歌曲独唱和舞蹈类节目外,队员们紧贴当前社会热点和学院重大事件,自编自导自演形式多样的语言类节目,在笑点频出之余让师生做好反思接受教育。如情景剧《天亮了,该起床了》讽刺了沉迷游戏不求上进的现象;小品《球迷》讽刺了沉迷赌球浪费钱财的现象;相声《新女友》讽刺了恋爱观不端正的现象;快板《大学课堂》讽刺了学生不认真学习的现象。
丰富文化活动。在三个院区主干道建立“文化走廊”,常态化展览文化创作优秀作品。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书画创作展览,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篆刻等优秀作品征集并进行集中展览。组织“道德法律你我他”创课竞赛活动,不限制作软件和形式,收集师生制作的视频、图片、动漫等,进行评选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各教学楼、宿舍、食堂大屏幕上滚动播放。
坚持“走出去”,在参观见学感悟英雄中传承血脉
学院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走出去”办学理念,倡导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开创现场教学、户外教学,融入思政课新模式。
参观红色景点。重庆是英雄的故乡、革命的沃土,全市共有12个国家级别、77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院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在思政课课程设置上,专门安排2至3次“实践课堂”,让师生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歌乐山烈士陵园、重庆大轰炸遗址、重庆谈判博物馆等红色景点,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现场提问、遗迹瞻仰等方式,让师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红色景点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开展重温入党入团誓词、挑战应战、签名誓师等活动,让师生接受心灵的洗礼。
进行现场教学。与重庆市部队单位结对共建,组织师生参观军营,参加军营开放日活动,近距离学习军人乐于奉献、坚毅果敢的精神,进行生动的国防教育;组织师生赴重庆看守所、第二监狱等单位,开展普法教育和警示教育,教育师生遵纪守法做合法公民;组织师生参观合川区大石街道竹山村、沙坪坝区中梁镇庆丰山村等,亲身感受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成就,体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利用周末去学院合作农场进行劳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学习英雄精神。组织师生看望慰问老红军老八路,邀请其来学院为师生上课,讲述战斗历史,分享内心体会,使师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组织师生观看《榜样》《领航》《伟大的抗美援朝》等专题片,引导学生阅读书籍《红岩》,观看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组织撰写书评、影评,遴选优秀文章在板报橱窗中展示,在校园广播里循环播出,大力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
实现“网络+”,在贴近时代融入青年中同频共振
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学院上下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墨守成规,而要紧贴时代要求、紧贴青年特点,因此学院着力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抓好融媒体建设。学院聘请专人建设、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融媒体平台,构筑全覆盖无死角的网络舆论阵地。建立“每日一学党的二十大知识”“榜样的力量”“法律知识大家谈”“理论知识大闯关”“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系列板块,师生关注后实时推送。各融媒体成为开展思想政治课、交流学习体会、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相应活动的重要载体。
大力推行网上课堂。在学院网站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链接大学生慕课、新浪公开课、人民网、新华网等思政教育网页。组织专业教师骨干力量,精心制作思政微课进行上传,让师生下载学习。推行浏览签到、学习打卡、下载观看统计等特色功能,对微课质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推进微课质量不断提高。
积极搭建互动平台。每个信息平台开设师生自主上传分享的入口,师生可在其中讨论热点话题,分享学习心得,上传文章、图片和视频等。在院内局域网上开展“我当小老师”活动,每天由学生轮流发起一个热点问题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由思政课教师担任管理者,对学生的观点给予点评和引导,对于观点正确、分析深刻的学生,在思政课日常考核部分赋予一定权重。
开展丰富线上活动。组织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师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开发“党史知识学习”App,上线“党史上的今天”“党史知识竞赛”“党建微课”等特色板块,在全体师生中加以推广应用。开展线上辩论赛,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和关注焦点,精心制定辩论话题,引导师生公开辩论,主持人适时纠偏定向并得出结论,使师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受到启发,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深度。
(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