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合肥学院紧跟产业调专业,精准发力促就业——
把专业建在地方重点产业链上
本报记者 王志鹏 通讯员 潇潇 解雅婕

    ■关注大学生就业

    在安徽有这样一所高校,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省前列,六成毕业生选择在合肥就业,就业结构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从29.8%提高到35.5%。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为何如此吃香?就业率与专业匹配度“双高”的背后,是合肥学院实施专业与产业联动、评价与调整互动机制的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2005年,合肥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至内地以及中部崛起国家战略机遇,提出“工业立市”口号,通过聚焦重点产业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引进重大项目等措施,开启产业跨越。合肥学院在市场调研中敏锐地预判到未来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次年就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该专业通过校企共建打造了“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项目驱动工程实训,通过工信部NCIE认证和华为HCIA、HCIP、HCIE认证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企业岗前培训“前移”。在“双证书”培养模式下,692名在校生获得“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

    尝到了与时俱进的甜头,合肥学院更坚定了专业紧跟产业“跑”的决心。近年来,合肥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其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等12条重点产业链,学校则围绕产业调整专业,2015年以来,停招停办了就业质量不高的12个本科专业,新增对接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等省市重点产业链的16个本科专业,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慧交通等支撑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9个专硕学位点,调整幅度超过40%。

    合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应杰认为:“应用型高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对社会转型与人才需求变化的主动适应性,提前‘还原’社会对行业的需求,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普遍提升,大大缩短了应届生进入岗位后的‘磨合期’。”

    以2019年率先在全省开设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学校不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课程改革,打破传统工科分类壁垒,开设“智能制造工艺规划与仿真”“智能制造生产计划管理(MES/ERP)”等创新课程,还新建了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多功能智能装备集成两个实验室,让学生可在实验室操练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仿真,模拟工厂的孪生状态,并通过工业网络通讯在线监测预估故障点,为产线提前清扫“障碍”。此外,学校还和包括海尔在内的242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通过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构建了以认知实习、工程实训、企业实训为抓手的“多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适应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把专业建在地方重点产业链上的最直接成效就是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专业素质强、业务成长快。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付珍刚入职安徽创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就独立承担起4台大型仪器测定工作,带领5人仅用5个月就拿下了169项指标的方法验证工作,帮助公司通过环境类CMA证书评审,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据统计,近5年,该校有700余名毕业生在科大讯飞、阳光电源、国轩高科等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光伏与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就业,2000多名毕业生在长鑫存储、合肥晶合、合肥维信诺、国盾量子等省市重点产业链企业就业。不久前,在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全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激励高校公示》中,合肥学院位列榜首。截至11月16日,该校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2.4%。

    目前,合肥重点产业链“扩容”至16条,合肥学院继续“靶向”发力,主动下沉用人单位,调研社会及企业需求、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深化校企合作和供需对接,打通专业设置、产业发展、企业需求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