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论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那么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其旨趣在哪里呢?
马克思主义与各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它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但毕竟马克思主义的“原产地”在欧洲,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方文化,当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世界各地,指导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与所在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解决马克思主义在该国扎根的问题。对此,虽然恩格斯在分析美国工人运动时就曾强调,当马克思主义进入美国时,“它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但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各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所在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扎根的问题,更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该国的生机和活力。
以马克思主义在苏俄、苏联发展为例。以列宁为主要代表的苏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苏俄、苏联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先进工业国,战胜了德国法西斯,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而且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尊奉所谓“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旗号,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使苏联共产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而使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最终导致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有神论文化,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无神论文化,当两者相遇时,如果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重视党的领导,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对该国传统文化便会发挥主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而当后来的苏共领导人放弃党的领导,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时,其传统文化便成为左右马克思主义在本国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政治悲剧。其他东欧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等也如此。
同样,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由人际伦理来维系,中国人历来讲求入世和现世,而非出世和来世。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文化传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根来,而且破解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破解了两者关系的难题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到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性,这便于中国知识分子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以大同思想为例,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架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桥梁,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吴玉章等中国知识分子,当他们读到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即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大家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分配消费品,这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感觉到马克思的这些话,似乎就是为中国人说的,于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格外亲切感,并由此理解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吴玉章回忆道:“社会主义书籍中所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联想起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世界大同的学说。所有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交织成一幅未来社会的美丽远景。”事实上,除大同思想外,还有经世致用思想、民本思想、知行观思想、社会观思想等,它们都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性。此外,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也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契合性,如我们所熟知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苦尽甘来、因祸得福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相契合。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明确说:“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总之,包孕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因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这种高度契合性,促使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的思想,而且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和相融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进而破解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和相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据唯物史观原理,任何人在任何社会和时代创造自己的历史都不可能完全破除传统,他们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根深叶茂,才能在中国牢牢扎根。而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和相融通。在宇宙观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倡导人们要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独创性地提出“和谐共生”思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在天下观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天下为公、亲仁善邻,这集中体现中国人特有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通过弘扬“大德”,对内使家族和睦、社会和睦,对外协调万邦诸侯,使各个邦国和谐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思想,推陈出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强调不同国家之间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在社会观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贯通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至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道德观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义是强调治国者要有道德原则,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以德融通起来,创造性地提出领导干部要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提高党性修养,等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ZD003]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