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年度十大融媒微评

#深化中高考改革、学制改革……代表委员议“双减”#

为教师减负是全社会的责任

    核心观点:为教师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加大教育投入、统筹社会资源,也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既要创新制度安排,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等,也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不仅是教育部门,其他部门也要落实为教师减负的要求,还学校和教师一片宁静。(本报评论员 杨三喜)

#郑坚江代表:建议通过税收手段鼓励生育#

鼓励生育要同步完善配套体系

    核心观点:除了经济上直接的补贴外,教育部门还要多渠道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满足年轻家长日益增加的优质教育需求,间接降低育儿经济成本。医疗卫生部门要做好生育健康保障,加强育儿指导服务。用人单位要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力度。(本报评论员 刘钰)

#朱晓进委员:落实“双减”须中高考改革同步推进#

中高考改革应与“双减”同向而行

    核心观点:“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中高考改革与其协同推进,才能做到两者的上下贯通、左右关联,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考试评价的协同。比如,通过深化考试命题和招生制度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这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将倒逼学校和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本报评论员 杨三喜)

#体育中考季来临,体测鞋走红为哪般?#

信“神器”不如信自己

    核心观点:与其盲信考试“神器”,抑或走其他捷径来赢得体育中考,不如摆正心态、相信自己,老老实实从平时加强锻炼、养成运动习惯做起。平日里有了科学、扎实、循序渐进的训练,到了体育中考之时,自然会轻松过关,不在话下。(本报评论员 张贵勇)

#高校追回多名已毕业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莫让失信行为伤害教育的善意

    核心观点: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学生缺少诚信意识,进入社会后也将难以立足,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为毕业之后就能逃过审查。学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在申请国家和学校相关资金支持时要坚持诚信原则;同时加大审核力度,及时公示相关审核结果,保证申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本报评论员 张湘怡)

#两名学生在平台上找“枪手”代做毕业设计?高校通报#

不要对学术造假心存侥幸

    核心观点:本科生就业压力大,但毕业设计是自己过去四年学习成果的结晶,也是走向未来之路的必经桥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必有收获;试图以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最后坑的只有自己。(本报评论员 刘钰)

#浙江传媒学院通报手机偷拍事件#

依法维护学生权益是学校应尽的责任

    核心观点:学校不是法外之地,当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学校应该立即上报当地公安机关,尽最大努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能简单以学校处理代替法治处罚。作为目击者和当事人,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当场制止或记录偷窥偷拍者的体貌特征,保存好证据以备事后维权。(本报评论员 刘钰)

#“喊楼”成为许多高考生减压方式#

热血“喊楼”,唱响青春无悔

    核心观点: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高考的价值,或者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除了在于寒窗苦读,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进入理想的大学,实现想要的生活,还在于经过困苦的磨炼、逆境的考验,成就坚韧、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以更好地应对将来的各种考验。(本报评论员 张贵勇)

#以教育信息化为名违规收费被通报#

以信息化为名乱收费,必须“零容忍”

    核心观点:打着信息化名义乱收费之所以频繁出现,主要还在于个别校长或教师为牟取一己私利,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不仅背离师德规范,还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根治这一现象,必须严肃问责,挖出背后的腐败利益链条,让违法违规者付出代价。(本报评论员 杨三喜)

#教育部通报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

及时斩断违规竞赛伸向学生的利益之手

    核心观点: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系列举措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利益。广大家长和学生要擦亮双眼,以防上当受骗;相关主体要积极规范自身行为,让经营活动合法合规。(本报评论员 张湘怡)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