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登高而有度 笃行而致远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行远”文化建设实录
许碧娥 王艺宾
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主门厅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自我教育的历史。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需要自我教育的内驱力才能行到远处。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打造“行远”文化,培养可以不断突破自我的行远少年。

    厦门市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办于2020年9月,地处翔安区南部新城,是翔安区直属公办小学。自办学起,学校始终坚持以“明志砺行 有为致远”的“行远”办学精神为指引,培养行有力、志高远的少年,办一所行有范、质达远的学校。作为一所新办校,学校不断聚合优质社会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会。

    以文化脊梁坚定办学步伐

    文化是学校的脊梁,也是撑起学生未来的支柱。厦门市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以“心向远,行必至”作为学校育人精神,打造“行远”文化,赋能生命成长。

    “行远”文化旨在关注师生内在精神成长,以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紧跟未来教育发展趋向,强调关注生命个体每一步的成长,倡导为生命终身成长奠定基础,让每个个体未来都能一路行远,步步生长,不断激发核心驱动力,挖掘成长潜能,实现多元化发展。

    学校将“行远”文化融合在各个角落。学校的每个场馆建设、功能室建设、廊道提升、空间提升,都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都承载着育人为先、活动融合的理念。

    学校一方面凸显场馆建设文化,特别是学校“五全式”场馆、各架空层主题中心、四季课程长廊建设,教师书吧,食堂用餐环境提升,体育馆改造,地铁文化公园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学校还规划场馆主题化运营,力求让图书室活跃起来,让体育馆热闹起来,让报告厅开放起来,让各个场馆或定期更换展播,或定期举办活动,或年度主题项目系列化展示,促进非正式主题场馆的育人功能。

    “行远”文化还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学校相信课程是教师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只有构建好课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成就成长的可能性。学校从学生成长维度出发,努力建构各类课程。

    一是优化学科课程。除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外,学校还将学科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师本课程,如体育老师、舞蹈老师如何建构课程;二是拓展课程,如阅读课程、数学创客等课程及学生特色性社团课程的实施。

    二是优化德育课程。除了完成基本规范外,学校还将德育活动品牌化,实现德育与党建共融共生;少先队争章与党建活动相融。其中,德育博远课程包括学生入学启蒙课程、十岁成长启志课程、毕业逐梦课程、节日·阅远课程群、主题活动·创远课程、爱国主义·思远课程、习礼·仪远课程等,家长偕行课程包括家长进课堂、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志愿服务、学校活动共建、家校共育培训。

    “行远”文化还融入学校管理中。学校的管理体系分为四环。第一环推行“条块化”行政管理体系,分为“业务性职能中心”“事务性职能中心”,业务性直达到备课组长,事务性直达到年段长;第二环实行“扁平化”科室管理,快速指导解决一些具体工作;第三环实行“沉浸式”年段管理体系,让行政年段长下沉一个年段,每日有两节课必在年段办公,直接处理年段临时事务,每个月两次独立召开年段会议,行政带班当日要进入每个班执行“窗口五分钟听课观常规”;第四环推行项目式管理驱动骨干教师在执行项目中历练,做到“人人有项目”“个个项目有人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个管理体系横到边、纵到点,帮助学生把好习惯培养序列化,在坚守中定格化。

    乘“双减”春风点亮成长明灯

    教学是学校的躯干,也是铺垫学生未来的基石。学校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秉持“质量立校”办学目标,学校课程教学中心启动“作业”减法控量保质,教师发展中心以“两课”+“三单”撬动改革,力求保质提效。

    “两课”即“课题研究”和“课堂研革”。学校紧紧坚守“科研兴校”的愿景,形成“问题即课题”的科研氛围,完成多个校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中期检查,结题1个区级课题,新立项1个市级课题和2个区级课题。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落实“双减”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学校全力构建新的课堂方式,倡导“灵动”课堂,即教师努力实现“灵心”教育,运用“灵巧”方法,频出“灵智”教学,善用“灵新”策略;学生课堂实现“灵语”“灵听”“灵写”“灵性”,充盈“灵动和快乐”。同时借助“灵动课堂观察表”观测推进课堂,完善各学科教学环节。

    提高课后作业质量同样是减负提质的关键。学校推行“三单”进课堂,即预学单、任务单及延学单,构建“三型”融合的减负提质教学模式。语文学科依托课题设置《课后习题转化单》,数学学科依托《课前预习单》《课中任务单》《课后练习单》《知识清单》,努力促进高效学习。学校在这一点上努力做深做透,促进教师在作业上从改造型走向创新型。

    用灵动教育实现以生为本

    学校本着“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建构“123”培养框架。即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第一着力点,通过多元课程与多彩活动两个通道,培养有书卷气、灵智气、将才气的行远少年,并且通过课堂评价、口语测试、技能考核三维评价,夯实学生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以全面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为抓手,努力内搭外联。先后与南洋学院、区少年宫、区青年教育促进会联盟,有序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着力设置“多元课程”。通过“三定”(定项目、定人员、定地点)保障课程有序开展。中午时段,合理安排学生“三午”(午餐、午休、午阅);下午课后延时服务错峰,创设“0.5+N”课程,即课后延时半小时开展本源课程,确保学生完成校本作业,后N小时开展缤纷课程,做到动静结合,同时突破了接送管理的难点,确保所有学生有人组织,让安全得到保证。从层次上设有“种子培养工程”和“培智工程”,种子培养工程主要体现在缤纷课程中,培智工程体现在本源课程中,着力因材施教、各有所长。

    缤纷课程因生因师设置课程,确保人人有特长、人人有发展,让“双减”真正落地。学校有23个教学班,开设了40个社团课程。从内容上分为艺术、科普、思维和体育四大类,分级设置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普适课程。精品课程旨在培养种子生参加各级各类常规赛事,特色课程涵盖足球、戏曲、舞蹈、编程、国际象棋、乒乓球、古筝等。本源课程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教师走班教学,做到“应导尽导,应帮尽帮”。

    同时,学校也着力于评价改革。数学课每周开设智力挑战活动,通过“24点”“七巧板”“数独”“华容道”等有趣的活动考评学生思维发展。每学期进行“三口课程”考评活动,以考评学生表达水平。以劳动教育考量学生生活实践能力,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考评学生行为习惯和运动水平。

    借名师力量助青年教师成长

    教师是学校的血液,也是引导学生未来的明灯。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着力于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久向上发展。

    学校在自我赋能与借助外力中塑造“一三三五”教师队伍培养工程。第一是以校本培训为核心,学校各教研组每年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使活动扎实深入。如上学期以“如何读懂教材”“如何设计学习单”为主;本学期以“如何二次修改教学设计”“如何设计三单”“如何上出灵动课堂”,尝试做微课题、在场馆内做项目学习。这样的教研设计有层次、有深度、有延续,循环往复,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第二是创建三维培育模式,如“菁菁学院”带教工程、“名师工程培养工程”和班主任培养工程。细化三级培养目标,前三年新教师依托“菁菁学院”共同体“速成长”,创生期教师“壮成长”,成熟期教师“再成长”。

    第三是开创教师培养的五阶梯。学校致力于提升教师的行政管理能力,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促进骨干教师示范带教,实现名师示范引领、种子教师出类拔萃的愿景。

    除了激发教师的自我成长动力,学校还借助外力更好更快地促进新教师成长。学校开展联盟研修,促内生自觉。学校与厦门松柏二小共建“校对校”联盟,与舫山小学共建“青蓝带教”联盟,与闽教院附属一小共建“校本研训”共同体,参与市区名师工作室研修团队,从亮相课、展示课到模子课,锤炼教师专业成长。

    登高可望层云,行远必见美景。厦门市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用“行远”文化滋养学子,促进学生成长为有书卷气、灵智气、将才气的行远少年。

    (许碧娥 王艺宾)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行远”文化建设实录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12/28/12/ZGJYB2022122812_b.jpg 12 中国教育报 13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