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求变 人才先行走好强国路
本报评论员
2022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正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部署,为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22年是教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双减”落地一周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印发,“双一流”建设迈向新征程,职业教育法完成修订……这一年中,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向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向不断推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一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的每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到推动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人才发展战略;从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到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从明确职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到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一项项举措的大力推进,旨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这一年,仍然面临挑战,在一些地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还没有完全破除。少数地方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需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卡脖子”问题。对此,教育系统积极应变、乘势而为、攻坚克难,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提质减负之路,统筹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促进教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形成了全员全社会同频共振的良好教育氛围。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强国,是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才一定居于先导地位,而教育又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先导和基础,这是教育战略价值的鲜明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础教育是根基。这一年,整治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更加彻底,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育生态日益清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强调“跨学科”学习,突破学科边界,为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提供了新路标。这种改变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储备能量。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表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通过实施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等举措,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过去这一年里,教育系统多维发力,从法律地位、办学条件、师资建设等多方面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新的一年,教育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增强信念信心、坚定底气锐气,始终坚定发展自信、着力增强发展动能、系统提高发展效能,健全完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执笔人:张湘怡)
夯实根基
基础教育筑牢育人主阵地
陈先哲
事 件
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要“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育人方式变革深入推进。5月,《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印发,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托管帮扶115所县中。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对整治隐形变异培训作出全面系统部署。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一周年,成效显著。
2022年,是我国持续推进和落实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年。2021年,国家层面出台了多个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而2022年的重点就是抓落实。回望2022,基础教育育人改革不断焕发新气象,有效筑牢了学校育人主阵地。
2022年,“双减”落地一周年并开始生根。作为一项“小切口推进大改革”的教育新政,仅仅一年多时间,“双减”便让人看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减负成效。“双减”的核心目标是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初,2021年的工作重心是针对校外“做减法”——大力整治教培机构乱象,营造良好教育外部环境,那么2022年的工作重心则是聚焦校内“做加法”,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普遍提质增效,作业设计更加“走新”和“走心”,课后服务多姿多彩,保障大多数学生在校内能够“吃饱”和“吃好”,也有效地减轻了很多家长的焦虑。另外,对于校外培训治理也没有放松,而是更加系统化。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对整治隐形变异培训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新课标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新课标的推进意味着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新课标特别强调“跨学科”学习,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新课标的出台为筑牢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打了一针强心剂,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有了新路标。
2022年,县中振兴开始提速。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继续明确强调要“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组织48所部属高校和相关专业教育机构,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托管帮扶115所县中。各地也纷纷出台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等,从舆论场中的“县中塌陷”到真刀真枪的“县中提升”,兵贵神速。另外,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下,县中振兴有了更牢固的根基,也越来越成为牵引县域教育系统改革的“牛鼻子”,有望带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关改革,并带来县域教育生态的重塑。
2022年,强师计划出炉。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强大的师资队伍是育人改革的重要支柱。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而且,尤其强调要按照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和振兴教师教育有关要求,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增加紧缺薄弱领域师资培养供给等。
这一年,无论是有效落实“双减”,还是适应新课标带来的新变化,加上疫情防控需要随时带来的“线上”“线下”教学切换,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肩负起了确保教育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重职责,体现出教育人的有力担当。岁末将至,应道一声“老师们辛苦了”,向老师们致以深切敬意!
即将挥手告别的2022年,我国为基础教育育人改革的推进夯实了根基,有效筑牢了学校育人主阵地。展望春回大地的2023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盼和相信,基础教育育人改革的成果将长出新芽,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高位引领
高等教育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马陆亭
事 件
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2022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高等教育围绕中心工作、聚焦发展主题、服务两个大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总体阐释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提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过去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中及在四川、新疆考察时也均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和期望。
2022年1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高等教育要以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由此确定了全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并具体聚焦以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以科研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以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以“双一流”建设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布局等方面深入谋划。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凸显了加强基础理论和新兴科技领域的战略导向,提出淡化身份,以真正的世界一流支撑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在解决中国问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新模式,突出了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重点方向。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则对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一个创新发展的年代。这一年,面对国际竞争加剧、数字时代来临、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等诸多挑战,高等教育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着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此外,过去这一年,高等教育注重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改革,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实施多元评价,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着手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模式。
3000多所高校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近两年每年有超过千万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高校承担着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基础的底色。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议题。
在趋势应对上,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时代和推动高水平开放。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是源自对创新的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催生出崭新的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只有融入世界才能站在科技的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自身认识上,协调好政治理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统一。教育首先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需要达到“忘我”境界,但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组织功能,又必须做好“本我”特色。高等教育要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支撑国家建设。
在实践行动上,切实做好育人和办学核心工作。育人和办学是高校的永恒主题,但时代赋予了其新的特征。育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办学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注重解决国家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全面升级
职业教育发展根基更牢固
熊丙奇
事 件
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施行,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11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印发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以立法方式,将职业教育明确定位为类型教育,这是2022年职业教育发展最值得关注的重大进展。2022年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其实,早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一方案已经提出“类型教育”这一概念,但如何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还在摸索之中。
这一探索在2022年取得明显进展。新职业教育法为按类型教育定位办好职业教育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等的出台,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健全的支撑体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就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部署。
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有三大关键,一是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二是按高质量标准保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三是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建设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推进产教融合,办出职业院校的特色。
今年,首批职业教育本科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法也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本科生的法律地位。据报道,我国已有多省份建立职教高考制度,2022年,中职毕业生已有约七成选择升学。职业教育既有中职、高职层次,还有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层次,一名中职毕业生,可进入高职院校、职业本科或应用本科继续深造,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专业硕士,还可以进一步选择读工程博士。未来,中职学生读博士将不再是逆袭,而是十分正常的学业发展规划,职业院校学生拥有和普通院校学生平等的求学、就业与发展机会。这无疑有利于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
以类型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解决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问题。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明年底80%以上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到2025年底达标比例提高到90%以上。对办学质量差、社会不认可、各项指标严重不达标的学校将依法进行合并或终止办学。明确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将推动各地落实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的主体责任,打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攻坚战。真正落实职普地位“同等重要”,为办好类型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
办好职业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职校要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这是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的举措,有利于提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破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浮于表面与形式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更好支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要以类型教育定位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