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一全新布局的战略意义、政治内涵和工作要求,把握和发挥好新时代新征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一重大部署对新时代教材工作的新判断新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更好地凝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着力研究解决影响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对于铸魂育人、启智增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全党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中心任务中,如何更好发挥教材的作用,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作为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和加强专业研究支撑的课程教材研究所,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是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破解课程教材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根本目标,建立课程教材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选题发布机制,发布课程教材研究动态,发挥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作用,统筹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和课程教材研究所三支研究力量,建设好课程教材研究的“国家队”,全面担当起国家课程教材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使命任务。课程教材研究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围绕课程教材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举全所之力确立15个重点研究项目,组建了36支项目研究和学科课程实验研究创新团队,统筹课程、教材、教学及考试评价等各领域,覆盖普通高校教材、职业院校教材、中小学(含特教)教材等各类型,瞄准编写、审核、使用、管理等各环节,着力破解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落地落实和面向未来改进提升的深层性问题,为国家课程建设持续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是建立大中小学教材监测评估机制,推进课程教材质量持续提升。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监测评估是提升教材质量的关键举措。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材监测评估机制,系统了解教材文本质量和教材使用情况,实现所有版本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已出版的所有马工程重点教材监测评估全覆盖,做到监测、研判、修订一体化推进,系统推进教材编写、审核、选用使用、管理、研究等各环节的持续改进提升。这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所在。通过系统的监测评估,为继续做好统编三科教材建设,特别是着眼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类教材质量,加强“中国系列”教材建设,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着力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提供重要依据和动力,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教材力量。
三是加强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建设,夯实教材建设和管理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国家层面培养一支高水平、全职化、专业化的学科秘书队伍,是当前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当务之急。紧紧围绕课程教材建设核心职能,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着力建立专家型学科秘书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习培训、课题研究、挂职锻炼等多种措施,力争在3至5年内,建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学科齐全、研究水平较高、专业把关能力强的学科秘书队伍,深度参与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审议、国家课程教材审核、监测评估和研究等工作,为提高课程教材建设的政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专业性提供专业保障、人才支撑。同时,以项目研究为抓手,面向全国聘任一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专业领域资深专家,一批学术业绩突出的中青年专家为兼职研究员,建成专兼结合、覆盖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重点学科(专业)的高水平课程教材研究团队;建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实践历练中加快培养一批课程教材领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事业会聚人才,以人才成就事业。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核心职能,秉持“政治建所、研究立所、人才强所、服务兴所”的所训,尽快将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家课程教材工作决策的重要智库、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的专业研究平台、指导基层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阵地、国家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