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对标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增强精神力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关键。
一是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筑牢“培养什么人”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高校党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形态、媒介生态、传播样态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与高校校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一方面,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站位,健全完善选用教材、课堂教学、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在校园新媒体的运行上建章立制,尽可能消除互联网上的噪音、杂音,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师生,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师生。
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回应“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引擎作用,统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创新创造中开创铸魂育人的新局面。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要在“新”字上做文章。首先,开思想观念之新。互联网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关键,是在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上下功夫,不断汇聚强大正能量。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领跑网络新时代,让党的科学理论春风化雨般走进师生的心里。
其次,开思政教育之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思政小课堂”发力,向“社会大课堂”拓展,在“三全育人”体系下全面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再其次,开精准领航之新。高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智慧思政”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精准供给适合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增强“为谁培养人”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
高校可以从传承红色血脉、深化校园媒体融合两方面发力。在传承红色血脉上,高校要积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主动用好用活红色校史资源,生动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把学校建设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基地。长春理工大学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创作拍摄纪实片《我们的老校长——王大珩》,在校园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在全省掀起了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热潮。
在校园媒体融合上,高校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但决不能忽视“内容”的原创性生产。只有得到学生喜爱、认可的作品才能走进学生心里,真正构筑形成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真正激发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