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带来学前教育发展新空间——
儿童友好,让教育更美好
本报记者 纪秀君

    社区向日葵亲子小屋里,新一期的绘本创意表达活动开始了。环绕着志愿者老师,幼儿园小班的8个孩子静静坐在椅子上,被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带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这个场景是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儿童友好城区建设中的小小缩影。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近日,作为配套文件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印发,要求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街区、社区不同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给予儿童什么,将来儿童就还给社会什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儿童正发生着什么故事?将为学前教育带来哪些机遇?

    以儿童为本,幼儿园更有温度

    “为什么幼儿对涂鸦大黑板视而不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幼儿园园长郑秀凤说,今年临近毕业时,老师们请大班幼儿当小导游来介绍幼儿园,并用相机拍下最喜欢的地方,可室外那面超级大的涂鸦大黑板却被他们忽略了。

    “我们觉得,一个友好的空间一定是与幼儿有情感联结的。”郑秀凤与老师们一起反思,最后决定以幼儿的高度拍摄照片,用视频或跟踪路径图等方式,对空间陈列与展示、功能格局、细节设置等进行评估,并借助儿童会议倾听他们对环境空间的看法和优化的建议。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而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建设儿童友好学校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意见》的引领下,杭州正在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并发布了《杭州市儿童友好学校标准(指引)(试行)》,从制度、服务、权利、空间、环境等方面对儿童友好学校建设作了详细规定。

    “幼儿园理应也必须是儿童友好的。”在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沈颖洁看来,让幼儿的童年生活更为友好,就要让幼儿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充实指的是有更多的机会去做适宜的事,有意义指的是在活动中感受到内在生命力量与成长的快乐。

    比如,在环境资源上更为友好,就会撤掉固化的区角名称、规则公约,变成正向的吸引、邀请、包容、期待;让师幼关系更为友好,就会尊重与接纳儿童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把他们强行拉入成人世界,要信任并赋权儿童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读懂并支持儿童对世界的探索与表达。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成都、宁波北仑区等地都制定了关于儿童友好学校建设的标准或指引。

    深圳2015年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今年六一前夕,深圳发布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在“教育子体系”建设中,对学前教育内容、空间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按照规划,深圳还将研究制定《儿童友好学前教育设施建设标准》,指导幼儿园、托育机构等学前教育设施的儿童友好建设。到2025年,建成儿童友好幼儿园200个以上。

    “幼儿园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场地内应按生活、运动、学习、游戏不同功能进行科学分区……”今年发布的《成都市儿童友好学校建设导则(试行)》,在制度理念友好、师生友好、教学过程友好、成长环境友好、儿童参与友好五个目标任务中,为幼儿园如何更友好提供了具体指引。

    适儿化改造,成长空间更友好

    你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遇到过这些问题吗?街角的“摇摇车”,虽有安全隐患孩子却抢着投币去玩;隔壁小区架了几架秋千,孩子每次去玩都要耐心等待;商场里的游戏场,要玩请掏钱……

    带娃遇到的苦恼,让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宇对城市公共游戏空间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兴趣。“游戏是童年生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儿童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应从游戏空间开始。”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对促进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翻开近日发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从城区、街区到社区,保障儿童游戏权利的意蕴贯穿始终。

    例如,在学龄前儿童频繁活动的社区层面,配置特色趣味的儿童活动场地,结合游园、口袋公园等增设儿童游乐场地,并配置沙坑、浅水池、滑梯、微地形等游乐设施。新建居住区的儿童游乐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00平方米。新建社区应建设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

    此外,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游憩设施建设等,也处处体现了亲近自然、安全性、趣味性、体验性。就连儿童的出行环境,也可以通过调整街巷功能,创造成临时游乐区域,构建趣味游乐街巷。

    成都市锦城社区是一个儿童居多的全新型社区,根据这种情况,社区确立了以儿童带动家庭、家庭改变社区的治理路径,通过制度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文化友好四个维度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在户外空间改造上,社区把玲珑郡街心小广场改造成了儿童友好的广场,针对3—8岁儿童设计了攀爬、玩沙等项目。为满足儿童对科技、自然认知的需求,社区还建设了天文馆、天空牧场等场馆。

    “随处可玩,全城游戏!”这在刘宇看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案例,他发现儿童友好城市公共游戏空间营造有几个特点:由儿童游戏专属地走向“随处可玩”,注重为多样性的游戏活动提供支持,强化公共游戏空间的包容性和全纳性,提升公共游戏空间的冒险性和挑战性,增进亲自然化游戏空间设置。

    全方位参与,全社会拥抱儿童

    在浙江省温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有一个儿童议事团“议口童声”,他们的任务是搜集和反映小朋友的想法和建议,讨论小朋友的事、幼儿园的事、城市建设的事。“议口童声”是探索成人倾听儿童声音的一种尝试,也是该园作为温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单元”,推动此项工作的重要举措。

    参与权是《儿童权利公约》列出的儿童四大基本权利之一。《意见》强调,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机制,畅通儿童参与渠道,涉及儿童的重大事项事先听取儿童及监护人意见。

    秉持“一米高度看北仑”的理念,宁波市北仑区尊重“儿童心声”表达,聚焦儿童参与友好,在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儿童参与社区治理、城市建设等主题活动,在全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学校成立了40多个儿童委员会,收集儿童意见或建议890余条,其中部分已实现或正在推动执行。

    整个城市正在打开怀抱拥抱儿童,但儿童视角怎样真正融入进去、儿童参与权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

    “我们有时只是一味地‘为’儿童建构,有没有充分考虑儿童如何与城市主动、创意地互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研究员郑素华,在研究了罗杰·哈特提出的“儿童参与阶梯理论”后认为,促进儿童的有效参与,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要从“为儿童”到“与儿童”,转变“为儿童”的一厢情愿的思想,倾听儿童,“与儿童”一起协商;其次是从“提供”到“赋能”,不是为儿童提供成人预先结构化了的城市,而是赋能儿童参与规划和设计过程,让儿童清楚他们可以选择参与的决定和行动;最后是从“倾听”到“看到”,运用建模或自主拍照、参与式视频、马赛克等多感官方法,让儿童能“看到”参与的过程。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儿童参与友好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而城市呈现出来的越来越丰富的呼唤儿童参与的园外资源,也给了幼儿园更大的教育空间和发展机遇。

    杭州市滨江区大华幼儿园是一所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园区里的食堂、咖啡厅、运动馆、读书空间都与幼儿园共享,幼儿的上学路变成了家庭游。“儿童友好理念下,教育的温度已嵌入每个人的心里,家园社企协同育人,打开了教师的视野。”园长汪珊珊感慨道。

    “儿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莉敏看来,儿童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载体,认识“儿童”实际上是认识“人”的深化。“让我们每一个关注儿童的人一直思考下去,唯有思考和反思,才不会迷失‘童年’,才不会偏离‘教育的本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