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唐亮

    学习型社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教育变革融合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鲜明特征。当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生态的变革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时代赋予教育数字化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站高谋远,构建教育数字化制度体系,塑造学习型社会发展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立足历史新方位新阶段,把握发展新态势新趋势,将数字技术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充分释放教育数字化服务终身学习的潜力和价值,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其次,建立从学习型教师、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到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层层推进机制,加快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完善数字技能认证体系,强化全民数字道德伦理规范,以教育数字普惠消弭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终身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

    全纳包容,建立教育数字化服务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融合新业态。不同身份、行业、地域、种族、性别、年龄的人都是终身学习者,都应当享有自由学习、教育服务和发挥个体潜能的权利与机会。一是服务群体覆盖全民。充分考虑各种类型群体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建立全龄、友好、包容的教育数字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教学水平,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各类师生、产业工人、农民、新兴职业从业者等群体的知识技能和数字素养;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切实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融入数字生活、参与数字学习。二是服务方式精准多样。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手段,构建贯穿每个人全生命周期的纵向学习数据体系和涵盖每个人技能、素养、兴趣、心理、健康等全要素的横向学习数据体系,勾勒学习者数字画像,为学习者提供便捷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学习服务。加快培育教育教学新场景、新业态,利用混合现实、视觉渲染等技术,推进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实训基地等广义的实体学习实践场所的数字化、线上化、虚拟化,满足各类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开放共享,建立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培育学习型社会供给新模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疫情变相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模糊了书本、教室、校园和区域等有形的空间边界,模糊了课前课后、上学下学、学段内与学段间、学龄与非学龄等无形的时间边界,更加模糊了工作与学习、教材知识与非教材知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师生身份与非师生身份、现实教学场景与虚拟教学场景等无形的教育属性边界,催生了学习型社会教育教学供给新模式。传统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是离散的、割裂的、线性的,存在明显的时空边界和规则边界,因而无法满足学习型社会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泛在化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一方面回归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教育的核心要义上来,加强跨层级、跨领域、跨地域统筹布局,加快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全国一盘棋的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扩大优质资源供给,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好各类企业、学会协会、公益团体等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汇聚整合网络知识分享平台,广纳博采机构和个人的优质智力资源,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协同发力,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内外衔接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目标为指引,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以教育数字化进一步扩大“人人皆学”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处处能学”的空间广度、进一步延展“时时可学”的时间尺度,打造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社会。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