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县中高质量发展的“晋江探索”
——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办学70周年的经验与启示
郭春芳 肖龙井 徐小敏 刘火苟 周志平

    县域普通高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核心的晋江市,改革开放以来,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农业县蜕变为全国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之一,连续21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行前十。晋江是观察中国县域发展的一个窗口,早于2002年就产生了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晋江教育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晋江教育人秉承“晋江经验”的思想精髓,勇争一流。晋江作为县级市,现有21所公办高中,均为省二级达标以上学校,其中一级达标校有8所,县域高中呈现“三足鼎立”“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教育发展后劲十足,展现了晋江人经济发展敢为人先、教育改革不落人后的精神面貌。

    作为县域高中的璀璨明珠,晋江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晋江一中”)走过了70年的办学历程,筚路蓝缕,风雨沧桑,谱写了一曲激昂奋进的动人乐章,如今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学生学业表现出色,在艺体、学科竞赛、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成绩斐然,荣获“泉州市2022年度教育特殊贡献奖”。在晋江市普通高中发展格局中,晋江一中渐有强势领跑的态势,为当前县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的办学方向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70年办学历史中,晋江一中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之全方位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自觉承担育人使命。晋江市的高度重视是晋江一中崛起的首要前提。该市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把办好晋江一中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晋江教育投入长期远超4%的GDP占比,近10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近6亿元用于晋江一中扩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57亩,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学校依山布局、楼舍矗立,林木青葱、绿草如茵,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式校园。建校以来,晋江市相关领导多次到晋江一中调研,为晋江一中跨越式发展定目标、绘蓝图,或举行现场办公会,为学校解决土地征用、基建手续、资金困难等具体问题;或协调组织力量,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帮助学校分析存在差距,研究整改补强措施,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激励着晋江一中人充满信心、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竞争力赋能。

    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晋江一中的发展离不开历任校长治校理念的传承积淀。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确立“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宗旨。老校长郑编提出“诚严勤毅”校训,倡议将“每个老师都要培养出得意门生”作为价值追求。20世纪90年代,黄东曦校长确立“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办学宗旨,揭开了素质教育新篇章。2008年,校长陈燎原根据办学传统和课改方向,提炼出“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提出“培养负责任、有作为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晋江一中建校以来历经9任校长(班子)、1000多名教职工,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学子。2012年4月,校友蔡英挺对前来拜访的晋江一中校长说:“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晋江一中奠定的。”

    三是完善学校党的领导体制,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晋江一中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建工作融入学校管理的全过程。2021年10月27日,晋江市开始在中小学设立党委,晋江一中先行先试,成为首批4个试点单位之一,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全市中小学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积累经验。学校成立“党建引领中心”,以党委会为组织核心,以党支部为组织基础,以党政办公室为协调机构,健全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学校以新时代年级管委会治理体系为载体,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年级,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推动党员深入师生、深入家长、深入社会,倾听师生心声,及时为师生排忧解难,做到“下沉一线,服务课堂”,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创新机制,开展党员教师“六卡”(阅读卡、联系卡、创先卡、帮扶卡、廉洁卡、故事卡)活动,搭建常态化的党建活动载体,引导党员教师通过阅读、思考、表达等实践形式,提升综合素养,形成文化故事,打造党建特色品牌,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阵地。在党建引领下,全校教职员工“拧成一股绳”,形成办学合力,共同推动学校大踏步发展。 

    启示:普通高中作为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尤为重要。要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完善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切实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县级党委、政府部门作为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主体,要把实施“县中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着力在加大教育投入、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上下功夫,积极推动解决县中发展面临的困难。学校要按照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要求,健全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推进学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让党组织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逢一必夺的进取精神,立志办实至名归的“第一中学”

    晋江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人文历史孕育了晋江人逢一必夺、逢冠必争的拼搏精神,一曲《爱拼才会赢》唱出晋江人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晋江一中从创办起,就勇于向高处攀、和强者比、与能者赛。学校风雨沧桑七十载,弦歌不辍,拼搏进取,立志办实至名归的“第一中学”,现今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有力地证实了他们的志向与努力。

    一是艰苦创业,入选首批全省重点高中。晋江一中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际。1952年,晋江县在石鼓山创办晋江二中(1960年更名为晋江第一中学)。当时的石鼓山,坟茔荒岭,沟坎纵横,筹办负责人“代副校长”郑碧桃带领全校师生组成的“愚公团队”整出大片基建用地,浇筑出10间版筑墙,盖上水泥瓦,几排曲尺形校舍赫然出现在岩山后。1954年起,吴清瓶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963年,林书铭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狠抓学科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坚韧不拔,力创一流。1964年,晋江一中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全省仅46所),在全省崭露头角。

    二是奋力拼搏,成为首批省一级达标校。1978年,郑编出任校长,经过几年的团结奋斗、励精图治,晋江一中迎来了历史性的进步。1987年,学校被确认为当时晋江仅有的具有全国17所重点大学保送新生资格的中学,成为泉州地区首批重点中学。20世纪90年代,学校以争创省一级达标校为契机,一手抓教育质量,一手抓校园改造。翁德辉、蔡君依等历任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从随机听课到参与教研,从入学晨检到晚间巡查,每天都与师生打成一片。1995年上任的黄东曦校长,以“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工作激情,四处争取政府部门和校友支持,在几年内陆续新建了教师住宅楼、办公楼、教学大楼等10多个基建工程,扩大校园面积20多亩,新建面积4.3万平方米。在历任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于1999年12月高分通过省一级达标验收,于2000年1月被确认为省一级达标校。

    三是审时度势,恢复举办初中。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为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少优质完中改为初高中分设。2002年,晋江一中完成初高中分离办学。但随着晋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优质初中生源流失,广大群众对晋江一中复办初中的呼声越来越高。晋江一中审时度势,于2009年获批复办初中,实行初高中一体化办学。2013年,晋江一中又与晋江华侨中学联合办学,围绕“管理一体、课程一体、教师一体、学生一体、评价一体”的融合办学思路,推广示范高中的管理经验,高起点办学,高标准配备软硬件条件,致力把学校办成优质、特色、知名的品牌学校,努力满足市民群众对公办优质初中学位的需求。晋江一中复办初中不仅有效巩固了生源,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也引领带动了区域内初中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奋发有为,创建全省首批示范高中。21世纪初,国家提出并推动示范性高中建设,旨在为“素质教育示范”。从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的晋江一中,主动增强对标意识,向更高、更强的“示范性高中”目标攀登。学校在校园环境改造、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提升。2012年,完成校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教学楼、图书综合楼、食堂等18个项目,新增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2亿元。校园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为学校的新一轮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在内涵建设上持续发力,打造“生本课程”“学科哲学”“年级素养梯度目标”“增值评价”“校园文化故事”等一系列教育品牌,办学特色优势日益彰显。学校攀登奋进的过程,是挑战自我,更是华丽转身。2016年底,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学校”(全省共31所)。2017年底,学校高分通过示范高中建设校评估验收暨省一级达标高中复查。2018年入选福建省首批4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2022年3月3日,晋江一中被正式确认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成为福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

    启示:时代在变、形势在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不会变。晋江一中面对顺境没有“躺赢”,面对困境没有“躺平”,而是爱拼敢赢、拼搏进取,在改革发展中赢得主动。晋江一中的实践表明,只有锚定目标、树立信心、奋发有为、知难而进,振兴县域高中才大有可能、大有可为。特别是面对省、市一级高中“虹吸效应”和新高考、新课程对高中育人方式提出的新挑战,县域高中谋求崛起的“精气神”不能散,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里突围,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学生第一,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晋江一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紧紧围绕“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凝练形成“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即“以学生为首位,以素质育优秀,以卓越为追求”,把“培养负责任、有作为的学生”作为育人目标,不断创生一系列核心话语、制度、方法、工具,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构建“素养梯度目标体系”。晋江一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以“年级素养梯度目标”为核心的德育体系,把学生成长的阶梯化规律、德育的体系化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结合起来,创新开展年级素养梯度目标设计,并落实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年级素养梯度目标”设定各年级德育素养梯度目标为:初一年级——热情与态度,初二年级——目标与守则,初三年级——涵养与眼量;高一年级——人格与修养,高二年级——抱负与价值观,高三年级——信仰与情操。学校对素养梯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充分阐释,让师生充分理解素养梯度目标的意义,并以此为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撰写案例、记录成长足迹。如何让年级素养梯度目标落地落实?首先是构建“文化故事”课程体系:初一年级——“书房的故事”“家风的故事”,初二年级——“班风的故事”“学风的故事”,初三年级——“大楼的故事”“素养的故事”;高一年级——“榜样的故事”“晋江人的故事”,高二年级——“价值观故事”“学科故事”,高三年级——“信仰故事”“石鼓山的故事”。学校为每一个梯度目标安排相应的主题式体验活动,汇编出版了《素养梯度目标丛书》,形成了系列化、易操作、有实效的德育矩阵,对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有借鉴意义。2011年,晋江一中获评“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校”。

    二是落实“五育并举”,完善“生本课程体系”。在21世纪以来开展的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晋江一中均作为福建省首批试点学校打头阵、当先锋。学校对课程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了“生本”课程体系。整体上,“生本”课程体系是以学科本质观、现代教育观为导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需求、学校特色,进行横向分块拓展、纵向“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可选择性。横向上,“生本”课程体系分成“国家课程基础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社会课程综合化、生涯规划课程实践化”四个模块。“校本课程特色化”,即对学校文化中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进行选择、设计、整合,提炼为校本课程,如哲学启蒙、文化故事、静修等;“社会课程综合化”,即发掘社会场域的课程资源,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基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建设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如万达哲学、五店市寻根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纵向上看,“生本”课程体系践行“学科哲学”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如从哲学角度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观、育人观、科学观和审美观,构建“劳育素养梯度”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基础化”模块包括“劳动教育各学科渗透”,“校本课程特色化”模块包括家政、维修、园艺、智能化等选修课程,“社会课程综合化”模块包括志愿服务、劳动研学、职业体验、“我与工具”等实践活动,“生涯规划课程实践化”模块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园劳动等职业体验。“生本”课程体系做到了“五育并举”,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是完善综合评价,落实“一个都不能少”。“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要求成才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此,晋江一中从三个层面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第一是提出学生发展目标。初中是“三会三自”:会做人,管理自主;会学习,学习自觉;会生活,生活自理。高中是“三会三高”:会做人,思想高素质;会学习,学习高质量;会生活,生活高品位。从初中阶段的“三会三自”到高中阶段的“三会三高”,都着眼于做人、学习、生活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渗透了全面发展观和整体育人观,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激励。第二是以“四特生”培养为抓手。“四特生”即综合特优生、学科特优生、技能特长生、特定层次生。对综合特优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采取导师制进行“量身定制”的拔尖培养,让他们相互砥砺、良性竞争;对学科特优生,发挥学科班长的引领作用,提供学科竞赛平台,引导他们从学科特优向综合特优提升;对技能特长生,通过摸排建档,尽早发现其天赋,保护其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往体艺特长方面发展;对特定层次生,帮助他们找出优点,树立信心,优化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取得进步。第三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校于2008年开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形成以“六卡”为载体,全方位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劳动素养等成长过程性材料,保障每一名学生都有独特的成长记录,构建较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启示:县中高质量发展,说到底就是要把普通高中的生源竞争转化为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竞争。要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改革形势和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就要坚持把“人”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正中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式,围绕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各方面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真正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晋江一中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逐渐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德能兼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严管厚爱立师德。一方面,学校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制定师德师风评估细则;开展“特别贡献奖”评选,讲述“六德之师”文化故事等,引导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大力改善教师地位待遇,解决教师住房、用餐、子女教育等问题,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在晋江安居乐业。此外,在青阳教育发展基金、校董会奖教基金支持下,学校每年发放奖教金约500万元,让教师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校本研训强师能。学校从2008年起构建立体化的校本研训体系,实施“名师工程”,创设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五级名师进阶培养机制,推动教师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举办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广泛开展“四精品(精品教学设计、精品课、精品试题、精品作业)创造”活动,让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在晋江市首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晋江一中教师获得初高中组5项特等奖中的4项,1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人数占总数的37%。目前仅高中部就有正高级教师2名、特级教师3名,11个学科有设区市以上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36人,学科占比73.3%。

    二是学科哲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超越。晋江一中的“学科哲学”源于对“问题教学、生态课堂”的教改实践,以及陈燎原校长“办一所有哲学追求的学校”治校体系里教学维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论。“学科哲学”主要是指“学科中的哲学”,即各种学科文本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当中的哲学思想、原理、规律、观点、方法。实践“学科哲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师生共同探索学科文化基因、发展历史和核心特征,追问各学科的本质,促进学生提升学科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具备复活学科知识的能力、具备打通相关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为此,对教师教学来说,要实现两个“三有”:第一个“三有”,即有智慧、有审美、有探究,即教学放得开、飞得起,有充分的机会和空间自主、讨论、合作、互动、体验、想象、创造;第二个“三有”,即有标准、有逻辑、有体系,即教学收得住、看得见,有具体的目标、线索、方法、资源、量表、工具、检测。学校制定了《晋江一中学科哲学建设纲要》,提炼出学科本质“四维观”、教学实践“五章程”、课堂教学“五步骤”和教与学“两法则”。学科本质“四维观”,即学科本质观、概念观、思维观、素养观;教学实践“五章程”,即统筹性备课、思辨性设计、创造性教学、纲目式建构、科学性检验;课堂教学“五步骤”,即审题导入、概念推演、认知建模、探寻价值、反馈检验;教与学“两法则”,即“教师求新求变求道法、学生乐思乐学乐收获”。2015年5月,陈燎原校长应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邀请,参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推进校长座谈会”,并在会上作《学科哲学建设》专题发言。2017年,晋江一中“高中学科哲学建设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从实践和发展上看,“学科哲学”的教学样态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

    三是增值评价,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2006年,福建省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2008年,晋江市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看起点、比进步、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晋江一中从激发每一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促进每一名学生自觉主动成长出发,确立“三进三出”的教学目标,即“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经过三年努力,让成绩偏低的学生,达到中等水平;成绩中等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成绩优秀的学生,达到更有水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发展。依据这一目标,学校建立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看起点”,即考核一名教师的教学绩效,要先看其任教班级学生起始考试成绩的“家底”,学校把同一年级每个学生的起始成绩转换成标准差,确定其排列位次,这是考评的基点。“比进步”,即经过一个阶段、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将每一名学生成绩的标准差跟起点的标准差比较,就可以分析成绩是否进步。“论贡献”,即通过比较其任教班级全体学生前后两次考试标准差的变化,来确认教师“贡献度”,并赋予一定的分值。“看起点、比进步、论贡献”让教师从思想、心理、学习方法等层面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学生可以立足自己的起点,努力提升成绩标准差。学校不断改进“成绩标准差等级制”模式,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于2017年获得国家技术专利。晋江一中“教师教学增值评价”营造出公平竞争、比学赶超、协同共进的激励机制,该成果于2018年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启示:“县中振兴”,当务之急是打造一支“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引得来”“留得住”,要软硬兼施。一方面,要直面并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保障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另一方面,要为教师创造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平台,让教师有成就感。“教得好”,要科学借力。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高中育人模式的变化,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思维和眼界,打造高效课堂;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师提升专业自信,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文化兴校战略,真正把内涵发展作为价值追求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和校园风气的集中表现,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突出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晋江一中坚持文化兴校,打造了以“石鼓学术”“文化故事”“石鼓景园”为代表的求真、崇善、为美的独特校园文化。

    一是“石鼓学术”求真,营造治学修业的学习氛围。学校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治学修业。地处石鼓山的晋江一中立志“做百年名校的奠基者”,深入挖掘学术教育,以学立人,学以成人。浸润学术课程,为学生求知人生奠基;营造学术文化,为教师学术发展助力,并以此引领学校走上优质中学的前行道路。学校石鼓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开办“石鼓讲堂”。“石鼓讲堂”以教育学术讲座与交流为主要形式,迄今已开展了400多场教育学术活动,推动校园形成良好学术氛围。与“石鼓讲堂”呼应的是纸媒《石鼓简报》。《石鼓简报》把选题重心对准当前课程改革中的教育教学难点,内容植根本校,汇聚教师的专业经验和专业智慧,至今已编印了300多期。学校“石鼓学术”文化的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追求真知、寻求真理的学习氛围。

    二是“文化故事”崇善,浸染立德树人的德育文化。晋江一中的“文化故事”自2009年始,迄今已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作为道德情感交流的媒介,校园“文化故事”主要分为三类:学生写、说故事,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师生共同讨论故事。教师在学校各级大会上讲述文化故事,学生每日下午上课前讲述格言故事、晚修前讲述班级故事。“文化故事”为课堂提供了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升华情感,在学习文本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熏陶,在情境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校园文化故事活动的开展,见证了生命成长,珍藏了青春记忆,陶冶了人文情怀,丰沛了教育文化。在晋江一中,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感人故事,如“校长茶道”、“王哲铭天文台”、书法屏风、残障学生帮扶小组等。“文化故事”成为哺育师生心灵的精神养料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德育载体,成为晋江一中学校文化的品牌标识,2020年学校获评泉州市特色普通高中(人文特色类)。

    三是“石鼓景园”为美,构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形环境,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资源,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晋江一中的校园育人环境,经历70年栉风沐雨与历史变迁,实现了“自然校园”与“人文校园”的交融,形成了和谐的育人环境。晋江一中的“石鼓景园”凝聚了学校创办以来历代师生对美的不懈追求。“石鼓景园”包含“三门”“六亭”“十景”。师生徜徉在“石鼓景园”,出入“北大门”,驻足“邀月亭”,对话“鼓楼晋贤”,感受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人文精神、有综合素养的儒雅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公民。学校楼栋的人文命名也是“石鼓景园”的亮点。这些大楼的命名及其含义,化为学校的文化光芒,展现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教育之美,展现了全体师生的崇高追求,并将这些追求化为践履决心,形成师生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启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中积淀的精神理念、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的总和,是一种教育人文与自然景观融合的文化样式,以其独特的文化结晶影响着受教育者,发挥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成功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县域高中只有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共有的人文精神来抓,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与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学校办学境界的提升。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科学的治校方略,致力于“建一所有哲学追求的学校”

    晋江一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探索学校管理本质和规律的实践方略。通过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文化中引入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强化教育管理的专业理性、专业逻辑、专业制度;提升教师追问、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强化专业自信和专业判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习惯、方法和品质,掌握关键能力,支撑终身发展。校长陈燎原的理想,就是“建一所有哲学追求的学校”。

    一是“五校五园”统领发展目标。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理念及理念体系是隐藏在现象和事件背后的。晋江一中“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这一办学理念一经确立就成为学校的思想引擎。在这一办学理念之下,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及路径是什么?2010年6月,晋江一中提出了“五校五园”的学校改进行动计划。“五校”即“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引校、特色强校”,“五园”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五校”是观念、方法、途径,“五园”是方向、目标、诉求。“五校五园”的意涵正在于充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丰富内涵,完善机制,通过对“学生第一”这一核心理念的实践,落实“三进三出”,达成“三会三自”“三会三高”,抓实、抓细教育科研,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师,实施一批特色项目,把晋江一中建设成“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五校五园”学校建设话语系统,既是理论系统,又是实践系统,它们在“哲学治校”这一总体方略的统合之下,互相促进,相融共生,不断转化为支撑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资源。

    二是“组织淬能”创新治理体系。县中振兴不仅需要大环境的支持,也不能忽视学校内部治理的小环境、“小气候”。晋江一中基于“哲学治校”方略,根植于福建省规范办学行为、晋江市支持名校长办学治校等举措培育的丰厚土壤,探索学校内部治理的路径,不断激发组织活力。学校从党建统领、组织重构、课程变革、团队建设、资源整合、改革创新、自我发展7个方面构建治校育人能力模型,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学校章程为依据,以《新时代学校管理纲要》为遵循,以党委校委会、校董会、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四会”为主要载体,建立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在组织重构方面,学校设立党建引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在校内推行扁平化、分布式治理,进行校内二次分权赋能,改变过去从属关系的组织模式,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将各个项目管理细化并拆分,放到适合的节点岗位上,形成“目标建设+任务驱动+自主空间+科学评价”的推动模式,后勤围着一线转、领导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全校围着育人转,实现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互融共进,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决策指挥系统、执行落实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

    三是“精细管理”提升治理效能。学校内部治理只有达到足够的精细化程度,才能让立德树人在每一名学生生命成长中见效。晋江一中精细化管理强调全程跟踪、把握细节、落实到底、作出成效,注重从“点”(理念)到“线”(各口系统),再到“面”(各自的管理范围),最后到“体”(范围合成),促进精细化管理以规范化制度为保证,最终走向以实践理性为保证、以道德自觉为保证。一是体验式德育管理。以“六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之星”管理、评价为目标,以“文化故事”为载体,在精细化管理中引导师生从道德观念向道德践行转变,逐步形成道德自觉。二是“问题教学”管理。问题教学既是学与问的辩证法,又是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的“三问三解”,即教师在备课、上课、练习、作业、复习、考试、评价等环节,都强调落实对知识(现象、道理、规律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讨论和追问,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意义与价值”。三是时间管理。树立时间观念,科学安排时间、合理节约时间、高效利用时间。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教师要有效支配教学时间,留足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力求提高学习效率。

    启示:学校内部治理未能有效跟进外部变化而导致发展受限是影响县中发展的关键因素。晋江一中的经验表明,县中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的激励与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精气神”的涵养。而“精气神”的涵养又会透过教育理念引导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从而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要从师生发展的立场出发,改善学校治理格局,致力于构建学校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推进内部治理的精细化和靶向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释放组织活力,向着建设“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的新样态学校的目标前行。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家校社“三位一体”,有效拓展社会资源形成办学合力

    晋江一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拥有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70年办学的文化积淀和适宜的政策环境,而且有对学校认同度、支持率极高的校友、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朋友圈”等,这些优势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一是社会力量助学,厚实学校发展根基。晋江一中地处闽南侨乡,海外侨胞有着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热心捐资办学,造福桑梓。晋江本地企业家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纷纷慷慨解囊。晋江一中校董会于2012年12月18日成立,已为学校募集经费1.5亿余元。此外,学校设有六大基金,奖教金和奖学金由晋江一中校董会和青阳教育发展基金会、王孝沛家族教育基金、黄文集陈解忧伉俪基金、佘德聪胡月宾伉俪基金、赖世贤丁雅丽伉俪基金捐赠。校董会和基金会不仅为学校提供充沛的办学经费支持,还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出力。2015年4月,晋江一中与清华附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晋江一中校董会董事长王冬星不仅捐款300万元,更特地从西藏飞到北京见证签字仪式。正如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所说,“晋江一中是晋江人的一中”。他担任晋江一中第二届校董会永远名誉董事长,发动晋江企业家关心扶持晋江一中的发展,壮大了第二届校董会。

    二是家庭教育协同,优化学校育人生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晋江经济发达且藏富于民,人民群众十分重视教育,晋江一中家校协同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家长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教育经验分享等,提升每一个学生家庭的“教育品质”;通过校园活动观摩、家长与孩子同台活动、家长箴言寄赠等,让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家长大会(文化故事会)、心理辅导、家访等,让家庭与学校同步提升,形成合力做好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家庭书屋。2014年,学校倡议每一个学生家庭设立“家庭书屋”:建——引导和帮助学生家庭建一个知识库,创——创造自己的家庭阅读生活,享——共享书香家庭的亲情与成长,传——以良好的家风影响子女及社会环境。建设“家庭书屋”既推动全民阅读,又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对接融合。公开出版《我的书房,我的故事》,一个个现实生动的故事感人至深。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家委会,让家长参与民主管理,让学校办学接受社会、家长的监督。

    三是“立方校”同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晋江市域内各所高中发展联动性很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断错位发展,又相互借鉴学习。晋江一中发挥示范高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区域学校集群发展中当好“领头雁”。打造“立方校”同盟。2013年以来,学校分别与晋江华侨中学、泉州中远学校、晋江紫帽中学、晋江平山学校、连江文笔中学、晋江实验中学、晋江远华中学、晋江新侨中学合作办学,根据各校不同校情,分别采取融合型、紧密型、帮扶型、片区型、共建型等不同的合作形式,形成“立方校同盟”。晋江一中作为同盟核心校,以“五位一体”(管理一体、课程一体、教师一体、学生一体、评价一体)为导向,发挥“凝聚”“磁化”作用,让各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共享“校立方”资源。晋江一中构建六面一体“校立方”,即“学科哲学样板校”“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团中央实践活动先进校”“福建省课程改革基地校”“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校”,通过共享同盟核心校的学科哲学、信息化教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增值评价等教育品牌和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启示:教育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晋江一中着眼于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把一时的资金补充变成长效的参与办学、支持办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建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破解县中发展困境,要主动出击,跳出学校办学校,积极争取各方面对办学的支持,形成协同效应,解决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财、物问题。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打造百年名校奠基

    一所学校成为名校,不是朝夕之功,而是认定目标、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事争一流的结果。晋江一中坚持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科学谋划学校发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蓝图实施,以心无旁骛办教育的深厚情怀与善作善成精神,努力为打造百年名校奠基。

    一是站位高远,擘画蓝图定方向。2007年,陈燎原调任晋江一中校长,在历任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提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学校发展目标:用15年时间,分三步走,把晋江一中建设成为区域知名品牌学校,为建设百年名校奠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眼光、治校经验、管理魄力、人格魅力等,都会对学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陈燎原以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的办学视野、丰富的治校经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引,对学校当下进行把脉问诊,集思广益谋划未来发展思路,让发展蓝图成为教职工共同奋斗的目标,并真正落到实处。陈燎原表示,作为校长,不仅要努力成为善于“学哲学”的教育家,还要努力成为“用哲学”的教育活动家、教育策划家、教育实践家,以“建一所有哲学追求的学校”,让未来的“百年名校”根扎得更深、基奠得更实。

    二是求真务实,干在实处显担当。“谋定而后动”。蓝图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唯有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才能一步一步达成目标。晋江一中围绕为“百年名校”奠基的发展蓝图,制定三个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年)强调“打基础”,提出“抓提升,鼓士气;抓建设,求发展;抓队伍,上质量;抓特色,树品牌”的目标;第二个五年规划(2013—2018年),要求“争示范”,将学校打造成具有“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高中;第三个五年规划(2019—2024年)重在“立长远”,力求在“生本课程”“学科哲学”“素养梯度”“文化故事”“教育评价”等方面形成学校品牌,开启“百年名校”新征程。回首望去,“三步走”的目标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这其中凝聚了陈燎原和他的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大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化为足迹,创造了经得起检验的办学实绩。

    三是情怀赤诚,勤勉奉献守初心。一代又一代晋江一中教育人矢志扎根教育事业,不慕名利、心无旁骛地办好学校,表现出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老校长郑编从晋江一中创办起就投身石鼓讲台,奉献长达30多年,全校高级教师已扎堆,他迟迟未申评;校外有福利分房,他让给“双职工”教师。老校长翁德辉在晋江一中耕耘35年,是公认的教学高手,却把申评特级教师的机会让给同事;他任内评先指标数不清,可除了一次“县优秀党员”,其余荣誉都不沾。黄东曦校长任上征用垃圾漂浮的“臭鸭池”,动迁“后花园”3000多座乱坟,扩大校园面积20多亩,新建面积42958平方米,并充实一整套先进设施设备,内外环境也全面“整形美容”。王劲松校长任上征用电力宿舍区扩大校园,翻建两幢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1368平方米),班班配备多媒体,通过一级达标复查,创建泉州市首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陈燎原校长历任几所学校校长,担任晋江一中校长15年,把办好晋江一中作为终身志业。在金山中学、侨声中学校长任上,他以极大的干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让这两所其貌不扬、籍籍无名的农村中学实现“蜕变”,成为有模有样、有声有色的“好学校”。在晋江一中,他除去必要的公干外出,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工作。正是这种“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教育情怀和勤勉敬业精神,让晋江一中朝着“百年名校”的目标不断奋起、跨越提升,铸造新的辉煌。

    启示:常言道,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具有以下几个相似的特征:学校发展目标明确,学校管理思路清晰,工作参与以身作则,能够动员教师队伍。县中振兴要牢牢抓住校长这一关键人物,选拔懂教育、有情怀、爱教学、知管理、能服众的人担任校长,努力培养“教育家型”校长。除了校长六大专业职责要求,县中校长还应具备成长性思维,注重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景,能够带领全校教师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寻找到一条适合学校自身状况的发展道路。

    未来愿景

    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中学

    “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福建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以来,福建经济发展水平已进入全国前列,也确有条件办好教育。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办好福建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全面系统地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名校引领带动,需要加快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扩大改革视野,力争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批学校发展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高中,推进建设若干所国际知名高中。这对普通高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

    面向2035年,晋江市擘画全面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发展蓝图,全面确立品牌之都、创新高地、品质城市三张“金名片”。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必然需要一流的基础教育作支撑。不论是引进高新企业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吸引优秀人才来晋江创业、投资、安居,都离不开一座城市强大的基础教育根基。晋江一中建校70年来,见证了时代变迁,也见证了晋江发展为国际化城市的进程。地处这样一座铿锵前行在现代化国际化道路上的开放城市,作为晋江基础教育的“领头羊”,晋江一中的未来发展理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内在需求,努力办出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相匹配、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契合、与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相适应的一流高中教育。

    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晋江一中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中学”为目标,以“培养世界的晋江人”为己任,立足本土、胸怀国家、放眼世界,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追求、更有力的举措打造有灵魂的教育,行稳致远,逐梦前行,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讲述更具雄心壮志、气势恢宏的文化教育故事,探索更多县中高质量发展的“晋江经验”,交上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

    晋水流长,石鼓山青。爱拼敢赢、求真务实的晋江一中人将继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把晋江一中建设成“教师追求、家长选择、学生认同、业内好评、教育品牌、校亲骄傲”的现代化中学,让学校与晋江共成长、与祖国共发展、与世界共进步。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院课题组 郭春芳 肖龙井 徐小敏 刘火苟 周志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