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探索
彭凯 李智

    为打造人文社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广东工业大学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将非遗文化引入通识课程,深度挖掘非遗文化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及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围绕“提高艺术审美、深化艺术体验、激发艺术创新”等层面,展开深入、系统的教学实践探索。

    精研非遗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非遗文化与美育融合,要先让青年学子全面了解非遗项目的技艺特点及文化内涵,知识内容涉及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通识教育中心精研课程内容,系统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

    夯实课程教学设计。非遗课程的内容梳理和教学设计既要坚持学理性、交叉性,又需具有生动性。通识教育中心制定严格的论证评审流程,课程团队要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和学科专业背景,还要对课程内容与美育的融合方式及具体知识点,作出详细的教学设计阐释。如“岭南建筑灰塑技艺”通识课程,重点聚焦岭南地区特色非遗技艺——灰塑,围绕其历史缘起、艺术形式、技术特征等核心内容,构建知识模块,将岭南非遗与美育深度融合。教师通过挖掘灰塑立体感强、层次丰富等造型特点,多以民间故事和花鸟瑞兽为原型的主题特点,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惜福”“感恩”“节俭”等美学态度的认知。

    贯彻“面向人人”理念。为让更多人认识和体验非遗之美,通识教育中心贯彻“面向人人”的美育理念,将“岭南衣裳”“岭南建筑灰塑技艺”等校内精品课程建设成慕课开放课程,并通过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向其他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其中,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孙恩乐主讲的“岭南衣裳”被评为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目前,学校已与广州、汕头等地区多所中小学达成美育浸润合作,帮助合作学校打造非遗课程。

    丰富非遗呈现形式

    深化学生艺术体验

    美育需要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式观察和沉浸式感知。通识教育中心结合不同教学需求和教学情境,创设了丰富的体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获得原真的非遗艺术体验。

    积极创设名师工坊。通识教育中心引进灰塑国家级别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开设“岭南灰塑工作坊”;携手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倪惠英团队,共建“粤剧工作坊”。中心还选聘数位专任教师,创立“岭南古琴”“香云纱”等非遗工坊。在工坊中,学生能够演练相关非遗技艺,现场观摩名师示范。邵成村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灰塑,让学生深切感悟非遗技艺的匠心精神。

    共建非遗实践基地。为拓展非遗实践场景,通识教育中心与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等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搭建沉浸式研习平台。学校利用博物馆齐备的科研人员、数据资源,以及丰富的非遗作品,延伸原有课内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非遗作品的艺术形态特征及其与岭南文化环境的融合关系。

    精心打造虚拟博物馆。通识教育中心还与校外机构联合,开发“岭南灰塑3D数字博物馆”,突破传统知识网站图片介绍的局限性,构建直观、全景的非遗技艺体验环境,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灰塑建筑局部特征。学生还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自行控制在虚拟岭南建筑环境中的“巡游”路线,激发探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推进非遗研创活动

    激发学生艺术创新

    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识教育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研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推动文创及“双创”赛事。通识教育中心大力推广校园非遗文创大赛,吸引全校各专业学生参与设计开发非遗文创,增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学生创意提取岭南灰塑中的蝙蝠、龙凤等祥禽瑞兽图案造型,结合现代审美设计,嵌入拉绳包等休闲用品。中心还推动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非遗文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现已获得多项国家、省级项目立项。

    探索非遗传播新样式。通识教育中心积极推动舞蹈、交响管乐、民乐等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将非遗元素融入节目创作。中心专任教师原创舞蹈作品《染天蓝》以非遗“蓝染”工艺为灵感,将“桶趣—洗趣—衣趣”作为线索,展现了客家人平和自信、勤劳隐忍的形象,作品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创作奖。该舞蹈剧目还深入广东梅州、大埔等地市,进行多轮巡回展演,深受当地好评。

    强化非遗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识教育中心邀请广州汇美时尚集团等国内知名服饰企业高管,来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非遗技艺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中心专任教师带领艺术设计、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走进企业,在大量企业访谈和消费者访谈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团队进一步撰写研究报告,为企业非遗新品的创新设计建言献策。

    站在新起点上,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将坚持围绕“审美、体验、创新”的层次体系,多措并举,持续深化非遗课程建设、丰富非遗呈现方式、推进非遗研创活动,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美育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更高更深更实。(彭凯 李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