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曾志权:以改变乡村薄弱校为己任
通讯员 刘纪新 本报记者 阳锡叶

    在湖南省新邵县,有这样一位校长,无论是村小,还是完小,有他在的学校,都建一所、美一所、好一所,摆脱落后的称号,成为“最美学校”。

    他叫曾志权。从一个农民的儿子,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人民教师,再到被评为湖南首届乡村好校长,曾志权始终在乡村学校守望最初的梦想,被人称为新邵县教育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一个农民儿子的选择

    1979年,曾志权出生于偏僻的新邵县梅子村。他在小学和初中就读时,学校里从来没有一个专职教师。教师们要么是民办的,要么是临时支教的,不仅教学方式落后,与学生们相处的时间也不长。

    直到参加全镇中考的体育统考,曾志权才第一次接触到铅球。捧着手里沉甸甸的铅球,曾志权竟反身从头顶往后抛出。可想而知,考试没有及格。看着师生们诧异的目光,曾志权深深地受到了刺激,他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教师,不让学生再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1995年,曾志权考入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3年后以湖北省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毕业。他放弃了免费到华中师范大学进修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陈家坊镇田里学校。

    曾志权一进入学校,学校就交给他一个五年级的班级。说来有趣,此时曾志权比台下的学生大不了几岁。每天放学后,他都带着孩子们秋游、捡松子、拾田螺,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欣喜地称他为“权哥”。

    在教学上,曾志权大力推进课改实验,抓住一切培训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及时将学习培训所悟所得用于实践中,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他主动向老教师学习,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孩子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仅仅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曾志权带的这个班级就成了成绩最好的班级。接下来的两年间,他先后调任到柳湘学校和长塘小学担任教导主任。在2003年的新邵县“千分制”检查中,曾志权所在的长塘小学以967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

    带领村小“涅槃”

    2010年,是曾志权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当年2月,陈家坊镇杉木小学的老校长退休了,学校面临停办,学校里76个孩子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很可能面临辍学的风险。镇教育督管办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愿意去接任,最后找到有10年教导主任工作经历的曾志权,希望他能去试试。

    曾志权毫不犹豫一口答应。当时杉木小学的操场还是原始的泥巴坪,坪上沟壑纵横、杂草丛生;教室虽大,但是墙体大量剥落,电线老化严重,到了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更甭提有什么先进的教学仪器了。

    曾志权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逐家逐户地走访村里的家庭,挨个劝说那些想要转学或已转学的孩子回学校上课,向家长承诺,只要有他在的一天,学校就不会停办,孩子都可以就近上学。经过他连续不断地做工作,学生从原来的76人上升至107人,学校也由原本只有5个年级的不完全小学成为拥有6个年级的完全小学。

    同时,曾志权开始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生的生活难题着手。他到处争取资金,翻新教学楼,引进教学设施,并建起了学校食堂,让教师和学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慢慢地,孩子和教师们的心安定了下来,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和教学当中。

    经过全校师生一年的努力,杉木小学迎来了“重生”,通过验收成为全省合格学校。在当年学校教室翻新的竣工典礼上,很多从这所小学毕业的学生从外省,甚至是国外汇款回来,希望能帮母校买一本书、一张课桌。

    2012年,曾志权要调任到长塘小学担任校长时,时任杉木村村支书何书记握着曾志权的手,感激地说道:“杉木小学是在你的手里保下来的,村里的孩子是因为你才能继续读书的,学校和村里永远欢迎你回来看看。”

    寻找每所学校的成功“密码”

    在陈家坊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时,曾志权不辞辛劳查阅县志、档案,为它的百年历史正名;在学校“崇善”教育的基础上,延伸出团队善治、教师善教、学生善学、社会善助的“四善”教育管理模式,向课堂要质量、向课改要成绩、提倡自我约束的养成教育。曾志权和教师们利用午间15分钟时间,1000余天发布了1000余个德育视频,让学生们谈感想,让教师们去总结,并将此方法形成课题,被评为省里的优秀案例。

    如果说陈家坊镇中心小学的成功密码是“崇善”教育的话,那么酿溪镇第一完小的密码则是“幸福”教育。2021年,曾志权调入酿溪镇第一完小,到任第一天,曾志权就又亮出了他的“老一套”:召开历届老校长座谈会,谈传承发展;逐个了解教师们的诉求期望;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愿望;请教教育局对学校发展的定位。结合这四方面的内容,曾志权将原来的“成功”教育升级迭代为“幸福”教育。

    怎么一个“幸福”法?曾志权认为,“幸福”教育必须具备成功文化、探究课堂、智慧教师、阳光学生、知心朋友等要素。他实行“三人行”学习小组和“小先生”制,将一名优等生、一名中等生及一名潜能生搭配成一组,小组内的三人既互相帮助也互相约束,实现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学校还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办了60余个社团,包括乐器、剪纸、书法、舞蹈、机器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58个班级都在学校后山上的劳动基地里有“责任田”。基地分种植和养殖两个区域,种植区分为花园、果园、药园、菜园、苗圃五大区域;养殖基地里则养了兔子、鸡、鸭及荷兰猪等。学生们兴致特别高,一下课就冲到基地去了。家长也特别感兴趣,经常到基地里逛一逛,看看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心里十分欣慰。

    “每所学校都有它不同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情怀,要善于去挖掘、重塑它们,把每所学校办成独具特色的样子。”曾志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