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吉林省教育学院:
高质量培训强化教师发展“造血”功能
陈睿 王莹莹

    如何提升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吉林省教育学院依托“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优质资源和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以下简称“综合改革项目”),以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师培训质量提升,在开展培训时注重“四位一体、三级联动、理实相融、学用结合”,着力强化教师发展的“造血”能力。

    直面痛点,解决学用脱节问题

    “学非所用、学用分离”是教师培训饱受非议的痛点之一,其本质是忽视培训行为的有效转化,没有实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解决学用脱节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培训的应然取向之一,需要从培训体系构建及保障机制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用系统论的思想有效整合相关要素,逐步改进和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推动教师培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教育学院“综合改革项目”采用“国家示范项目引领培育、省级培训项目重点支持、试点区县配套跟进”的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初步构建起“省级引领培育—示范区助力引领—试验区改进提升”三级联动协同运行的机制。培训面向区域和学校,能有效对接一线教师的真实需求,参与的试点学校非常重视,主动邀请导师团队到校指导,以行动研究的模式持续改进,为提升培训效果创造了积极的组织氛围和支持条件。

    突出重点,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保障,也是解决培训学用脱节问题的治本之策。

    吉林省在“省市县”三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吉林省教育学院负责项目的整体统筹设计与评估,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示范县区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网络研修机构提供拓展资源和学习平台;优质中小学校开展实践研修,深度参与。项目本着“持续改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为期五年的模块化、递进式行动研究。第一年在示范区先行先试,摸索经验。第二年采取“示范区带动试验区”的模式,积极探索高校引领、区域互助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模式和协同运行机制。目前,“综合改革项目”共吸纳全省十余所基地校、千余名教师、万余名学生共同参与。

    突破难点,稳步推进评价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为切入口,开展教师培训,促进评价改革,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要突破的重难点。

    “综合改革项目”从评价改革视角切入,着力解决制约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四大问题,即培训者教学质量科学评价和指导能力不足、学校管理者基于评价的教育质量改进能力不足、市县自主实施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队伍尚未建立、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模式和机制尚不成熟。2021年,依托“综合改革项目”示范区,吉林省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评价理论与实践—结果反馈与应用—质量改进与提升”三阶段培训,以跟踪指导、行动研究模式,促进示范区教师自主评价能力的发展;2022年,借助示范区研发的评价工具,在更多试验区县进一步优化推广,逐步形成了区域教育质量“评估—反馈—改进”的发展模型。未来,吉林省将进一步扩大试验区范围,持续探索基于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回应热点,满足精准培训需求

    精准培训需要把控培训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培训效果。精准培训不仅要做到培训主题精准、培训目标精准、培训内容精准、培训方式精准和考核评价精准,还应有更深层的逻辑,即从需求分析到学员遴选,从项目设计到课程设计,从项目实施到项目评价,均指向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向精准的一体化系统设计。

    在内容设计上,“综合改革项目”采取一体化的链式课程设计,通过团队的深度研发和集体备课,保证理论和实践融合,组织教师开展评价技术与理论、工具研发与应用、结果反馈与指导、质量改进与提升四大模块的研修;在培训方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确保每阶段的目标达成;在考核评价上,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侧重考核学员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工具研发等生成性成果,通过训前、训中、训后的增值性评价,考核学员的参训效果,依据“培训目标—培训过程—培训评价”一致性原则,形成了“研—学—用—评”的逻辑闭环,以终为始,前后呼应。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教育学院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