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人才与教育
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刘益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筹划方方面面的改革。视觉中国 供图

    ■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论·教育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的强调,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气魄和决心。目前,科教界的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推进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作出相应部署。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对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的强调,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气魄和决心。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协同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构建新型科技体制机制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我国学者在国际前沿比拼、竞争,取得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创新成果。这是我国科教界极其光荣、艰巨、紧迫、刚性的任务,只有直面问题症结、找准瓶颈难点,破除顽瘴痼疾,才能不负使命、实现目标。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自立自强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而言,科技自立自强同样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

    当前我国科研事业正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阶段向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的自立自强阶段转型与跃升,科研难度陡然升高。由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的科研难度相对较低,即使存在“五唯”、学术不端等问题,在巨量科研经费支撑下的科研体系仍可运行。而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科研难度极高,高度依赖让一流学者充分发挥作用的卓越科研体系,这就需要新型科技体制机制的保障。

    目前,科教界的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推进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转型,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型科研体系向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的自立自强型科研体系跃升。用英国查尔斯·汉迪《第二曲线》的理论分析,引进吸收型科研体系犹如第一曲线,自立自强型科研体系犹如第二曲线,对第一曲线投入再多也跃升不到第二曲线。当然,引进吸收型科研体系可继续发展,用以解决常规科研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则需要“另起炉灶”,开创卓越科研体系,其首要任务是改革科研的评价标准、组织方式和资助方式。为此,要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为了保障科技评价高标准、优胜出,学者评价与机构评估至关重要。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意味着中国学者要进入世界科技前沿,与全球一流学者进行比拼、竞争。破“五唯”立新标,回归国际通行标准,依据原始创新成果甄选一流人才,迫在眉睫。

    一流学者都有自己的标志性成果,如冯康的有限元法、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硕果累累的科学巨匠,同样用最突出的成果作为学术“招牌”,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杨振宁的规范场论等。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一流人物都有标志性代表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当然,半成名、未成名的一流学者同样有自己的学术“招牌”,只是暂时还不太知名。因此,用原始创新成果标定一流学者桂冠,一目了然,“唯帽子”不攻自破。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创新。已得到不少同行认可(虽未获得大奖)的原创成果远胜过常规的推进性研究,而这类原创成果在目前的机构评估中有可能被忽略了。只有以原创成果数量为首要指标评估科研机构,能够做出原创成果的学者才会受到重视和礼遇。原始创新包括三个环节:做出—发表—承认,在得到承认之前,它不是原始创新,只是一个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个“错误”。因此,鼓励原始创新的最好方式是让已经做出原始创新者及时胜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懂行而挑剔的知识用户如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人事部门等深知一流学者的核心特征是做出过原始创新成果、有自己的学术“招牌”,而不会被“高端帽子”所迷惑。即使是真正的学术权威,也要警惕其马太效应阻碍学术进步,因此应严格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有无原创成果是一流人才的试金石,公开学术带头人的原创成果十分必要。科学研究是全球竞争,需要理想的科研环境。为此,我们要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系统筹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筹划方方面面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纵观世界科学史可知,科学发展有一条主线,就是科技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演变朝向越来越有效满足学者需要的方向发展,以充分调动学者、特别是一流学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互联网和开放科学时代,科研机构扁平化、网络化,让学者当家作主,尊重自由交流、自愿合作的学术带头人负责制(简称PI制)成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人文社科研究等领域的主流科研组织方式。在科研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PI制团队可以完成任何规模的科研任务:较小规模者,一个团队可以胜任;较大规模者,多团队自愿合作、自行组织予以完成,可极大降低组织成本。PI制团队网络构成卓越科研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力量办大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网络实现方式。

    应实行科研组织方式多样化,科层制科研组织与PI制科研组织并行,让职业学者自行选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从满足学者的需要、受学者欢迎的角度去改革科研组织方式与评价考核方式,而非从管理者方便管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是一流学者的事业,高效合理的科研资助至关重要。按预算长期资助科层制科研机构,很难保证科研经费二次分配的公平公正、高效合理。而在互联网和科研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国家可直接资助PI制团队,这是高效合理的资助方式。

    当前我国科研事业正在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阶段向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的自立自强阶段转型、跃升,其核心特点是科研难度急剧攀升。不破除“五唯”等顽瘴痼疾,就无法大量产出科研难度极高的原始创新,就无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切实优化科研布局,建立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人资格认证制度与公示制度,杜绝以次充好,以庸充优,精简引进吸收型科研体系,加大投入以一流人才为中心的卓越科研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深化科研机构评估改革,变革组织方式和资助方式,设立基础研究等卓越科研特区等,让广大科研人员摆脱各种不合理的束缚,激发出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人才与教育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部署,体现了全局谋划、系统推进的战略深意。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与教育至关重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已经公布,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务必优中选优。学术带头人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能否甄选一流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决定一流学科建设的成败。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理论研究、交叉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研究的主力军,一流学科是主力军的精锐部队。要确立“以原创突破论英雄”的一流学者新标准,确立“以原创突破论引领”的一流学科新标准,以促进教育评价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我们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共创伟业,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