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教育的改革一路高歌猛进,大家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一般都在学校,很多家庭也都把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学校和教师。作为两翼之一的家庭教育,其应该担负的职责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让学校和教师不堪重负,也极大地增加了孩子成长的风险。
为人父母,虽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从成功走向卓越,可在平常的日子里如何行动,很多家长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坚持的决心与勇气了。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于家庭教育。陶继新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新著《好家教成就好未来》(济南出版社)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而出。
几十年的记者生涯,让陶继新老师有机会走南闯北,结识教育场域中的各路精英。在这本书中,他遴选了其中24位杰出教育者代表,重新提炼整合,精心组织成文。全书分为“著名专家访谈”“优秀家长采风”“名班主任智慧”和“家校共育风景”四个部分,条分缕析,既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适合家长和一线教育者阅读和借鉴。
孩子的卓越并非与生俱来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教师任职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做家长却要莽撞得多。很多人往往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懵懵懂懂地随着浩浩人流,结了婚,生了娃,做起了父母。正如书中王明欢老师所说:现实中的很多家长,不仅育儿知识匮乏,还不愿学习,教育方式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殊不知,今天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那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现实中不一定奏效了。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经历一系列变化,表面的和风细雨之下,有时候却是惊涛骇浪、凶险万分。有些父母总能见微知著,帮助孩子逃过一个又一个“死亡之劫”。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教育上投入了心力,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正确有效的方法,并在日常的陪伴中矢志不渝地践行。
优秀不会与生俱来,一个孩子能够从成功走向卓越,背后一定站着这样一位称职的家长。
这样的家长懂得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道孩子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尊重。柏燕谊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一个孩子在青春期之前的心理需求、爱的体验、被尊重的体验、存在感都可以从家庭中得到满足的话,孩子的内心就有一种特别坚定的幸福感”,所谓的青春叛逆也就无从说起。
这样的家长都会选择无限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人的一生如同一段长途旅行,不可能永远是一马平川,这中间肯定有山高路陡、水湍流急的时候。当一个孩子遭遇挫折、身处低谷的时候,那些称职的家长,一定都是不离不弃,主动选择和孩子一起共渡难关。我们在书中看到,魏一言成绩几起几落,孙岩年少失明,幸运的是,他们始终都有父母坚定而长情的陪伴,最终走出低谷与黑暗,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这样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行走的样子,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不动声色地用自己的美好言行向孩子传递优秀的品质,孩子也多半会‘学而时习之’,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在书中,我们看到很多教育者,在他们为人父母之前,不一定都是生活的强者和行业的精英,但自从孩子出生以后,因为身上肩负的责任,他们学会了自律,渐渐变得务实严谨。
完整的教育应该丰富多彩
与我们的父辈相比,今天的家长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要高,可今天孩子的成才率和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升。
我们都知道,学科知识的主战场在学校,生活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正如接受采访的孙云晓所说:很多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他们不惜以经济、时间甚至孩子的健康为代价,将家庭教育异化成实实在在的“第二课堂”,那种鲜活多姿的生活教育渐行渐远。朱永新教授对这样的家庭教育非常担忧。他说,即使孩子真的考上了父母所期待的名校,也不意味着他们获得了成功。要知道,今天的大学里,同样充斥着很多不爱学习的年轻人。更有甚者,少数年轻人心理扭曲,人格低下,在大学里上演了一出出的悲剧。
真正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治愈。”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体验不到家庭生活的温馨美好,未来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声名卓著的教育家,还是那些普通的家长,他们在分享家庭教育经验的时候,都一再提及一家人结伴旅行、亲子共读、共享美食、运动娱乐这样的欢乐事。这样的家庭生活是孩子一辈子的温暖记忆。
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能力也是从家庭生活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在魏书生看来,每个孩子都带着家长难以置信的生存能力降临到这个世界,如果不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等于剥夺了他锻炼生存能力的机会,今后的发展也会大受影响。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成绩,承包了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这无异于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有朝一日会毁掉孩子。孙云晓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杰出青年中,童年时期经常做家务的占81%;而在青年死刑犯中,童年游手好闲者高达90%。
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
博尔赫斯说:“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在一个家庭的建设中,书籍不可或缺,因为只有有了书,阅读才有可能发生。
苏州大学唐晓玲教授写过一本《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里面书写了一个个充满书香的家庭故事。在陶老师的这本新著中,那些接受采访的优秀教育者也都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们陪着孩子共读的动人故事:魏智渊夫妇和孩子在共同的经典阅读中培养了孩子坚毅的品质,最终把孩子送进世界名校;王立华夫妇与孩子一起在传统经典中涵泳诵读,培养了孩子高尚的品性;王辉湘老师通过阅读,把女儿培养成一位著名的学者;更有山东圣卓这样的学校,通过家校共建培养了一个个爱读书的家长。
近些年,书香校园建设风起云涌,但在书香家庭的建设上却被忽视,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抱着手机、守着电视,悠游终日。我从县城中学来到南京,发现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可是学生和家长谈及家庭藏书时,却没有多少自信。成年人不买书、不读书是家庭教育的短板和软肋。
很多成年人自己不读书,没有阅读的习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老师和家人的引领,没有真正地走进阅读之门。虽然他们也上了高中,读了大学,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我常说,哪怕是为了孩子,因为我们身上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也应该沉下心来,陪孩子多读书,随他们一起慢慢变优秀。
(作者系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