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紧扣成都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结合数字时代背景、成都中小学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创新师范生人才培养机制,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培养了大批适应成都中小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助力构筑成都教育发展新优势、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开创公园城市美好未来,充分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紧跟时代步伐
数字赋能人才培养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密切关注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数字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突出特点,及时调整教育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师范生培养机制,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学院深入调研数字时代发展对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需求,专业建设紧跟成都教育发展步伐,紧密对接成都教育总体规划布局,深入研究地方中小学对师范生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让人才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紧扣地方发展需要。学院积极配置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材、资源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将虚拟仿真与实训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淡化教师“教”的角色,强化学生“学”的角色,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此外,学院精准对接数字时代背景下成都中小学对教师、教辅、行政人员等岗位的具体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知识和工具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的精准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数字化让学院打通了“教、学、测、评、管”等多个教育环节,实现教育整体转型,以数字赋能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整合共享教育资源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着力探索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凝聚多方力量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学校和中小学协同育人的主体功能。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师范大学协同成都市教育部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第四中学、成都市第七中学等多元主体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学院积极与各主体单位开展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建立教育科学学院专业结构与中小学学科岗位结构联动调整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类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推动师范生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成都中小学教育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学院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成都中小学建立紧密合作,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合力探索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中小学共同商讨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智慧共享式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将成果应用于成都市中小学实践教学中,实现“产学研训”一体化,促进成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紧扣地方教育需求
服务地方教育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以成都市“十四五”规划为指引,围绕《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未来教育岗位所要求的教师品质、教师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资格等。
针对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范生培养,学院走访调研幼儿园和中小学面临的难题,深入了解成都市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发展状况,探索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科学衔接路径,积累优质教育资源,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式,为推动成都教育学区化治理、区域教育联盟发展贡献力量。
针对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学院在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以专项技能为特色的综合育人路径,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衔接路径,研究“9+3”免费职业教育和“9+5”中高职贯通计划以及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机制,让教育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为了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学院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努力研发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后衔接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深入分析中小学生社会竞赛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有责任担当、有创新举措的优秀师范人才。
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学院将继续紧密围绕成都市教育规划,改革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