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北校区一个班级开展课后服务 |
|
②赛艇项目正在成为一项风靡校园的潮流运动 |
|
③康巴什区第三小学上课一幕 |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紧紧围绕高质量教育发展,以做强品质教育为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为基础,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抓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中国基础教育名城”。
这里源于教育、兴于教育。
教育发展开创新局面。“康巴什”是蒙古语,释义为“卓越的老师”。康巴什区这片沃土人才辈出,这里的发展源于教育、兴于教育。康巴什区属地内教育人口已达到5.3万,基本形成了涵盖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建设初步达到标准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办学条件在自治区较为优越。康巴什区被评选为基础教育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是全国第17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教育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教育投入完成新跨越。“十三五”期间,康巴什区教育投入共计27.4亿元,其中建设投入8.01亿元、设备投入1.27亿元、公用经费投入18.12亿元。“十三五”期间新建、续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2所,新增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提供学位8105个。
教育治理呈现新面貌。康巴什区迈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五个一”工程目标基本实现,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连续9年荣获鄂尔多斯市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一等奖,区教体部门获评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各学校普遍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园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进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康巴什区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初步构建了方向正确、内容日趋完善、学段相互衔接、形式丰富多样的德育工作体系,确立了德育队伍专业化、养成教育标准化、主题活动课程化、家校共育常态化、学生评价多元化、课题研究专业化的“七化”育人实践模式,初步形成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康巴什区班主任工作室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先进名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依托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实验区,实施学生体质提升工程,推进“1+X”体育教学模式和“10+8”体育工程,形成“一校一品”“一人一项”的学校体育特色。
教师素质实现新提升。通过面向“双一流”院校招聘优秀大学生、面向社会招考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面向全国引进地市级优秀教师三种形式,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4%,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20%,地区级以上名师占比32%。通过骨干教师示范引领、青年教师“青蓝工程”、新入职教师入职培训,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建成各类名师工作室17个,创新团队研修模式。
智慧教育迈上新台阶。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校园新生态。高水平建成覆盖全区的康巴什智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区的“万兆到校,千兆到班”的高速教育城域网,通过5G、千兆无线局域网等方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校园智能化改造,提升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和创新教室的新型数字化教学装备配置水平,建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教学行为感知、学情统计分析和课堂交互协作功能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创客教室等智能学习空间,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新课堂。为师生提供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个人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与学。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升级,推动教育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课堂教学变了:解决深度学习“学什么”的问题
近年来,康巴什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体系构建,形成了从教学到德育、从学校到家庭、从校内到校外的横向协同育人模式,从学校治理到课堂教学改革再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纵向序列育人体系。历时8年的课改从3个维度呈现出新的样态。
把握创新维度,跳出课堂圈子进行改革
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入手,推动“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制度实施,并以此为基础,将视野拓宽至教学管理、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研工作、教学评价六个方向,逐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体系的重构。
《课堂教学深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五项行动,即“以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为核心的观念改变行动,以主问题为核心的教材梳理国家课程有效落实行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统领的学习方式改变行动,以个体备课、深化集体备课、工作室引领主题教研的教研优化行动,以考核课、示范课、能手课等评选的评价改革行动”。在试点学校及学科实施,在实践中抽丝剥茧,逐一消除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堵点。
先期的探索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把握实践维度,六个支点撑起深度学习样本
以“聚焦深度学习 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规划“六大行动”作为实践支点,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以“优化结构,狠抓质量”为目标的课程建设行动,从做强国家课程、做优校本课程、做精兴趣课程入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育人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解决深度学习“学什么”的问题。
以“关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进行动,借助理论支撑和专家引领,通过区、校两级课改推进会、课改达标课验收及评选优秀课改案例等形式,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和教育课题研究,提升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力,解决深度学习“怎么学”的问题。
以“培育专业精神,狠抓队伍建设”为目标的教研质量提升行动,聚焦教研、教学人才持续性培养,聚焦教研活动项目化、精细化实施,解决深度学习如何有效推进的问题。
以“聚焦‘双减’,评价先行”为目标的评价改革行动,关注“双减”政策内涵,通过“提质”实现“减负”,在有效作业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下功夫,解决深度学习如何有效评价的问题。
以“夯实基础,精细常规”为目标的管理优化行动,实现学校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严格规范办学,精细教学管理,优化督导评估体系,解决深度学习如何有效落实的问题。
以“品质提升,打造特色”为目标的学校文化特色校评选行动,抓牢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安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多项内容,解决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把握成果维度,让高质量教育惠及千家万户
康巴什区获评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与课程教材研究所签约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验研究”课题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得到有效落实,教师队伍能力素养精准提升,名师、骨干教师层出不穷。2021年度区域课程获评“基础教育精品课”部级2节、自治区级7节、市级16节。
敢于求新、勇于求变、善于求质,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征程中,康巴什区完善机制、优化举措、拓宽思路,推动教育工作的视野格局、思维理念、工作方法全面适应新时代,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贡献卓越的教育力量。
育人模式变了:“四减四增”带来“满意教育”
近年来,康巴什区以“减负、提质、增效、惠民”为目标,校内多措并举,校外名师助力,实现校内与校外互通、互补、互融,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创新高。
“减”去繁杂“增”实效
制定《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将“双减”工作纳入区域综合考评体系。强化课后服务保障,落实课后服务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设立举报平台,建立巡查工作机制。通过5轮巡查,收集举报信息83条,查处了9家违规机构。“双减”实施以来,累计检查培训机构138次,下达整改意见书74份,查处问题机构36家,关停非法机构16家,让违规培训无所遁形。
“减”去负担“增”质量
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作为校内教育减负提质增效的基本原则。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自2014年起,推行以“生本教育 学本课堂”为主题的第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聚焦“六个重构”和“五项举措”,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研工作、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了体系构建和探索。2019年提出“聚焦深度学习 落实核心素养”课改主题,在课程建设、教学改进、教研质量提升、评价改革、管理优化、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深度改革。
深化有效作业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方案,形成分级负责的作业管理机制,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有效作业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各中小学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落实有效作业实施要求,立项国家课题1个、自治区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0个。实施作业研究“一校一案”,探索校本作业体系建设,形成全覆盖研究、高质量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作业新样态。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聚焦学生和家长需求,实施“一校一案”,采取答疑辅导与兴趣课相结合、走班选课与分层辅导相结合的模式,每所学校开设30—50门不等的校本课程和兴趣社团课,推动学校课程从“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发展、学生特长从“一生一项”到“一生多项”迈进。创新落实“七个一”要求,实施小学体育选项走班制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特色运动项目,如康巴什第四小学已形成踏板操、足球、花样跳绳、篮球、健美操等项目。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立足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转变评价理念、方法与手段,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如在小学低段推行“游学考核、项目化素质测试”等新型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体会探索的自由与快乐,在“玩”中激发求知欲望、理解习得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减”去焦虑“增”成长
改变资本获利多、管理费用多、教师流动多、家长负担多、学生获得少的校外教育现状,请校外名师进校园,形成校内校外课程融合、师资共享、队伍共建、教育共促的新格局。目前,共评选出15位校外名师,探索建立学生菜单式选课、校外名师进校园授课、校内外课程共建、名师共研的常态化运用机制。
“减”少作业“增”劳育
康巴什区为紧挨街心公园的学校、幼儿园划拨了可供孩子们活动和劳动的绿地,助力学校在书面作业减少之后有效拓展践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在校园内就能感受鸟语花香、体验田间劳作,极大地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通过在田间开垦、种植、浇水、除草、收割等,让学生知农事、体农情、会农活,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家校社关系变了:推动教育“孤岛”变“环岛”
康巴什区全力推进“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验研究”,着力破解家校社协同程度不高、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难题,真正做到体系完善、协同有力。
同构:形成系统合力,让体系的力量“看得见”
康巴什区本着“一体化构建,融合化推进”的原则,从体制机制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等方面,整体构建了家校社一体化工作体系,力求形成“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协同——构建协同育人领导体系。聚焦顶层设计,成立由教育、妇联、关工委、街道社区等多部门组成的齐抓共管“家校社”工作领导小组,从“立根本、谋未来”的高度,积极推动机制共建、多方共联、资源共享、协同共治,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
立标——构建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五个一”工程,凸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16字原则,推进学校管理向治理转变。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多样化的文化育人内容和平台载体,拓宽文化育人覆盖面,将文化浸润贯穿于“三全育人”链条之中。
导航——构建协同育人目标体系。本着学校教育重素养、家庭教育重品德、社会教育重修养的原则,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体系。
培根——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按照“五育并举,融合推进”的课程理念,将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研学实践课程、家校课程进行一体化构建,形成了学科课程重素养、德育课程重品德、实践课程重体验、家校课程重修养的课程落实体系。
保障——构建协同育人资源体系。本着基地共建、场馆共用、资源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康巴什区AAAA级旅游城市及花园城市的优势,统整资源,着力推动全域研学体验城市建设。
助力——构建协同育人队伍体系。本着区域抓骨干、学校抓普遍的原则,陆续成立校长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家长“薪火讲堂”、家长“心育讲堂”等若干研修阵地,基于问题、围绕主题开展研修,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策略支持。
凝聚——构建协同育人文化体系。本着“城市处处皆美好、场馆个个皆实践、学校处处皆风景、班级时时皆育人”的原则,构建了良好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生态。
同行:形成教育合力,让协同的力量看得见
家校共育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共同体,在合力中解决问题。为此,康巴什区在家校共育方面打造合力育人队伍,和而不“同”,推动教育“孤岛”变“环岛”。
着力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以“专业引领、研讨交流、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梯队开展研修,切实提高德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
以“三级联动”(区级、校级、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以“专业引领、研讨交流、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原则,为德育队伍提供交流成长的平台,在分层次、分梯队的研修中,切实提高德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班主任工作室成立10年来,坚持每年一主题、每月一研修,将研究、实践和反思作为常态,分别研究了德育工作框架体系构建、养成教育、班级精细化管理、温馨教室建设、德育课程、家校共育等内容,梳理德育课程建设体系等成果手册近百册,培养了优秀骨干班主任300多名,将十余名班主任推向全国平台展示,申报国家课题、自治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十余项,编写德育课程指导书籍十余本。
用心培养心育导师团,心育导师团由14名心理健康教师、40名班主任、100名家长组成。聘请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家庭教育导师为导师团成员,开展为期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点带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化构建、专业化发展。
用情推动家长教育工程,以“薪火讲堂”为载体,分区级、校级、班级三个层次,面向全体家长开设主题式、系统化的家长课程,构建区级侧重理念疏通、校级侧重策略分享、班级侧重实践研究的家庭教育新模式。“薪火讲堂”开办7年来,开展各类培训1700多场,受益家长3万多人。
同育:推进各级课程建设,让课程的力量看得见
家校共育的难点是让家长和学校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为了推动协同育人,达到家校“1+1>2”的共育效果,康巴什区以打造精品课程为支撑,通过优质的课程让家校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本着“五育并举,融合推进”的课程理念,在一体化构建的基础上,形成了区级课程有规划、校级课程有特色、年级课程有主题、班级课程有个性、实践课程有品质、家长课程有层次的课程建设新格局。
校级课程有特色。以学校文化特色校评选为契机,分步推进德育“一校一品”建设,积极开展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出台了《德育一校一案创建实施方案》,以区级、校级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的步骤,分步推进德育“一校一案”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立足校本,主动创新。
年级课程有主题。依据课标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构建了以主题为线索的课程体系,主题课程内容涵盖丰富,实施路径宽泛,涵盖家校社众多方面,通过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四大途径,将学科课程、德育课程、校外实践研学课程及家校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班级课程有个性。每个班级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情构建独具个性的班本课程。目前,全区已构建了近300门成体系、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特色班本课程。区内的十多名班主任通过国家平台对自己的班本课程进行宣传展示,将优秀班本课程推向全国。班本课程案例集《班级里的秘密 课程里的精彩》即将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实践课程有品质。各学校与少年宫联合推进研学实践课程建设,按照学校“下单”、少年宫“买单”的“订单式”约课机制,开发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课程,初步形成了“两阶维度”“四条主线”“五大领域”纵横编织的研学旅行活动框架,确保每名学生每学期参加实践研学活动不少于3天,实现学生校内、校外学习的深度融合。
家长课程有层次。以三级(区级、校级、班级)家长学校的建设为载体,通过树立家庭教育新观念、培养家庭教育新团队、打造家庭教育新模式、提供家长成长新平台“四新”途径,以“心育工程”“薪火讲堂”和“传承好家训 弘扬好家风”宣讲活动等为载体,按照家长成长需求,将家长课程分为思想理念疏通的集中讲授课程、方法支持的策略分享课程、家风家训的故事讲述课程、心理疏导的家长沙龙课程等,让家长课程真正落实见效,让家长群体成长可见。
“教育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康巴什区投巨资建设学校,花重金奖励名师;这里的每个社区都有未成年人服务中心、图书馆、心理氧吧、休闲驿站等服务设施,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有公安、交警、家长志愿者的温情守候;这里的家长队伍日益优秀,“寻找最美的你”大型家长评选活动为家长树立榜样,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020年,康巴什区凭借“德育一体化构建与实践”项目被评为基础教育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2021年,“构建融合德育课程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德育项目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李美荣 昝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