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体验民俗 传承传统文化”庆“六一”活动 |
|
一日活动之玩水 |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陪伴,离不开家庭教育。山西省晋中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晋中一幼”)以“育幸福幼儿”为目标,始终探寻亲子陪伴的方式方法,相信在好的家庭教育配合下,幼儿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才能提升家长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共赢的教育生态系统?幼儿园在长达8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突破口——让家长深度参与共育,共同引领幼儿迈好社会化的每一步。
聚焦问题
开启课题研究之旅
看过世界的孩子更强大。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晋中一幼非常看重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引导幼儿从兴趣出发,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了解真实生活,感受世界的精彩和多元。在老师或家长的陪伴下,幼儿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去野外踏青、了解古建风貌及民间民俗,在体验中不断感知和探索。
实践出真知,幼儿园欣慰于幼儿从大自然、社会中汲取养料获得成长,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经验,但也发现了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连串问题。比如,教师引导作用不明显,没能成为理想的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幼儿园活动缺乏了解,支持度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需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开发与拓展,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问题即课题,2013年起,晋中一幼在原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着手开始“课程化”研究,将“体验教育”的思想融入序列化、课程化的家园共育活动中,建构了兼具地方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资源体系。课程资源突出教育性、便利性与地域性,幼儿园全面开发园所内外自然资源为幼儿打造“小自然”;让幼儿走近山西晋中特色,沉浸式体验晋地文化;调动家长、教职工和幼儿资源,优化、拓宽课程建构路径,提升育人品质。
让幼儿站在教育中央
园本课程走向班本化
课程是撬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是幼儿园质量提升必须跨越的“桥”。课程从哪里来?晋中一幼以科研为抓手、以园长为核心、以教师为基础,全员参与课程实践,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教师结合幼儿发展特点、社会发展需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定了亲子社会体验主题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即从身体与健康、情感与态度、发展与探究、倾听与表达、感受与欣赏、习惯与品质六方面着手,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关爱社会、善于发现、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勇于表达等品质。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典型的行为表现,教师们俯下身来观察幼儿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有机融入自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确定了大、中、小班亲子社会体验主题活动内容,完成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教师预设”。以小班为例,更快地适应入园生活是幼儿的需要,也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设定为“爱‘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兴趣往往十分短暂,为吸引幼儿,活动需要围绕日常生活中他们熟悉的事物展开,如“汽车嘟嘟嘟”“相约甜点屋”“买糖去喽”。亲自然是幼儿的本性,为了让幼儿更了解自然,小班相继开展了“寻找花园里的春天”“亲亲小动物”“水果采摘乐”等活动。每逢传统节日,教师还会在活动中融入敬老、感恩等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如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活动,清明节思念亲人、学会感恩。
以体验为先、以已有经验为先、以兴趣需要为先,是晋中一幼课程实施的前提。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按照“亲子出行—体验学习—生成活动—观察评价”四阶段,教师采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支持幼儿建构经验、幼儿分享再现经验、追随需要提升经验、深度内化迁移经验”“五步推进法”,促使课程有质量地设计、幼儿高质量地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预设课程无法满足幼儿亲子社会体验后表现出的差异化兴趣、学习与发展需要,于是,在园级预设课程的基础上,教师们开展了班本化生成性课程建构探索。
例如,大班开展了动物主题活动,大一班教师发现幼儿对恐龙特别感兴趣。便组织幼儿一起探讨想要了解的问题,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问题记录下来。对于大家都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又组织幼儿展开了谈话活动“应该去哪里查找恐龙的资料”,有的幼儿提出体验馆有很多关于恐龙的书和玩具。于是,班集体申请到体验馆查阅资料。在体验馆中,幼儿了解了恐龙的种类和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有关恐龙的书。当新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产生后,教师请幼儿回家借助家长的辅助查阅资料,去博物馆参观恐龙化石,回园后进行集体分享,让幼儿自己归纳出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的秘密”生成活动,是在“动物大探秘”园本预设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大一班幼儿的兴趣衍生出来的。教师捕捉到幼儿讨论恐龙非常多,于是追随他们的兴趣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在班本化生成性课程开展中,教师本着真体验、真兴趣、真发展、真思考的“四真”原则,通过观察幼儿行为、倾听幼儿语言、叩问主题核心价值、切准幼儿兴趣需要生发点这“望闻问切”四个环节,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多方融合赋能
扛起育人大旗
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同时承担着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设计者的重任,教师面临的是一场关于专业能力的考验。晋中一幼深谙,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逾越课程建设这道“坎”,这关乎着幼儿园发展的生命力。幼儿园以班级作为教师的成长基地,通过理念引领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依托培训工程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线教师和园级领导组成“研究共同体”,通过“知”“行”“思”三种方式纵向提炼研究内容,横向落实研究任务。同步建立中层领导包班制度,通过扎实开展班级教研、小组教研、集体教研、微教研等,及时发现并精准解决教师的成长困惑。在“预设”上下功夫、在“生成”上提水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使园本课程不断迭代优化。
亲子社会体验主题课程,包括一日活动、亲子个别社会体验、亲子集中社会体验、“益幼园”模拟社会体验、特殊日社会体验等不同活动。将亲子体验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有效结合,强调的是一种陪伴,要求家长的全程参与。为解决家长不了解园所活动、支持度不高的痛点,幼儿园把家长定位为课程的组织者、评价者等,以“邀”“引”“借”三字方针,邀请家长审议课程、深入参与课程、发挥资源优势充实课程,培植共建课程、共享课程的共育生态。以小班“相约甜点屋”活动为例,幼儿在分享甜点屋体验中提及了奶油蛋糕。教师捕捉到幼儿对于“奶油是怎么来的”“哪些食物中有奶油”的话题充满好奇,于是生成了“奶油哪里来”系列活动。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力较弱,教师引导家长陪同幼儿一起查找关于奶油的材料。在班级分享完成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奶油的制作过程。当幼儿对制作奶油必不可少的工具搅拌机产生兴趣后,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开展探索活动,和家长度过快乐的亲子体验时光。
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怎样改进课程适应幼儿成长的需要?幼儿园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手段。晋中一幼遵循多元性、动态性、真实性、过程性的原则,以班级为基点,由管理者、教师、家长、幼儿多主体展开评价,管理者进行问题导向、引领导向的视导式评价;教师基于对幼儿的观察,从课程要素出发进行效果评价;班级随机抽取5位家长在每个主题结束后,围绕幼儿发展情况对课程进行检核式评价;在大、中班引导幼儿进行自评与互评。在“评价”上花力气,为幼儿园课程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了依据,使家园协同共育的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大自然、大社会的体验中学习与发展,是晋中一幼对于幸福幼儿的描摹和期许。“体验教育”的思想与“亲子社会体验主题课程”的建设,为幼儿园的丹心育人梦插上了翅膀。
(李明君 许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