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10年,前身系青阳璧立小学。历经百余年,现已发展为一校两区、317名教职员工、在校学生5900余人的实验性、示范性小学。学校秉承“励行尚美”的办学理念,以坚持创“优质+特色学校”、建“敬业+卓越团队”、育“全面+特长人才”的办学目标,遵循“以美明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育美”的办学思路,落实“文化立校、环境美校、制度治校、课程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的办学策略;构建“教、科、培”三位一体校本教研制度,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目前有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7人,各级名师78人。
近年来,学校基于“多样课程,多彩生活,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多年活动开展的基础之上,自2013年至2017年开始建构并完善“人之本——关注人的健康,人之韵——致力人的涵养,人之诣——实现人的发展”三阶课程体系,涵盖生活技能类、身心素质类、行为规范类、文化涵养类、艺术素养类、科技探究类、国际视野类7个领域,自主开发了19套34本校本教学材料。三阶校本课程是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3个层面的发展而构建的。
2017年12月学校被福建省教育部门确认为首批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教改项目“基于项目学习,推进三阶课程体系构建”坚持以现代课程观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理念指导,将项目式学习理念和方法作为研究技术路线,通过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两线并行,深入分析校本课程各项目的现有资源和教学材料。学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整理、归类,系统构建相应的项目式学习课程形式,通过学科团队设计规划年段项目学习手册,积极寻找学科联系点,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实践活动,初步构建具有校本特点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学科整合课程框架,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师生间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团队协作
分层实施
在项目研究领导团队和业务主持的指导下,学校以重庆蒲公英教育智库、国际StarT项目学习共同体为专业指导团队,以专题讲座、工作坊研修、课程研讨等内容为主开展线下培训;以理论课、一线经验分享课、教练实操课、国外视野课等内容为主开展线上教师研修。以7人的核心团队、30人的课程团队、100人的名师团队构建三级团队作为研究主体,其中以名师团队为主的项目式学习教师工作坊成立了3批次,共组建36个工作坊,360多人次参与,开展深度合作,推进项目研究。
在城乡学校“一轴四翼三驱动”联片教研协同发展共同体深入开展的基础上,激活跨校、跨学科联动共研机制,以“SLA”青年教师讲坛、“静·融”美育论坛、“生本课堂”系列教研活动为交流平台,开展专题课例的实验、展示、观摩和交流活动。
具体实施中,将教改项目创建目标进行有效分层,逐层突破。首先,依托学科项目学习课题群组,进行项目学习及校本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其次,以10个学科名师发展团队为课程构建团队,进行基于项目式学习、学科整合课程、年段项目式学习手册的开发研究;再其次,以校本课程辅导团队为核心进行项目学习,融入校本课程教学资料的完善与编写研究;最后,以核心团队进一步推动与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运用。
成果丰硕
特色彰显
学校在近十年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五年省级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学校建设,开展跨学科联动共研,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提炼具有校本操作价值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在项目研究成果、师生成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改革成效。教改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中起到重要作用。
1.项目成果捷报频传
经过专家培训、自主设计、分享交流、反复修改、编辑印刷等严格的程序,完成了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学段特点,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时代特色的2018版、2020版、2022版项目学习手册及配套的教学设计各12本,作为年段校本课程的项目实施资源。在常规实施的三阶校本课程基础上,学校还梳理撰写了10份融入项目式学习理念的校本课程纲要。
教改项目实施以来,师生在各方面的成绩都有普遍提升。申报的各级各类课题涵盖各学科。全校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水平迅速提升。近年来,学校开设的市级以上项目式学习及教改方向的讲座、公开课广受好评;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也取得好成绩,在课堂教学比赛、技能大赛、岗位练兵大赛、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选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屡次获奖。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数百人次。其中李静瑜老师的《基于阅读素养阅读教学模式建构》荣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傅彩虹校长带领教科研团队获得2020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组项目学习案例入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
2.教学教研特色鲜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学校教学已形成模式,教改方式受到广大师生、家长支持,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新模式。教研模式初显效益,初步形成晋江市实验小学“项目学习共同体”教研模式基本框架:建立项目学习共同体——项目组与三级团队,课题研究与实验教师;打造研究新枢纽——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实地教研与移动教研;搭建教科培架构——个体学习与校级统培,组内研修与专家指导,本地培训与外出学习,校本提升与区域引领。
与此同时,学校还梳理出“晋江市实验小学项目学习理论与实践框架(1.0版、2.0版)”。1.0版:梳理项目式学习在中国与西方的发展历程,研究俞子夷“设计教学”实验及陶行知重要的相关理论,以“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为学校项目式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撑;同时深入开展校本实践探究,初步形成校本化的项目式学习基本架构。2.0版:主要包括3个层面,一是明晰实践路径,项目式学习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课题实验组等不同目标导向的研究主体规划设计年段项目学习框架,开展教材整合项目式学习实践,并进行项目式学习课题专项研究。二是建立教学融合结构,立足单学科及跨学科开展不同融合结构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项目式学习校本实践可操作的“三级两维”实施样式。“三级”即建构不同目标导向的三级研究主体:基于教师工作坊,形成实践框架与资源建设;基于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实践与交流研讨;基于课题实验组,提炼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两维”即形成不同融合结构的两维实践方式:单学科项目式学习,发展高阶能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素养。三是以项目式学习推动“五育并举”有效落地的实践框架。
协同发展
辐射引领
教改项目在教学片区内发挥辐射作用,有力促进了区域联盟的学习交流,带动了教学片区内其他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城乡共建引领,带动30所市直及乡村小学协同发展,并实施了“城乡学校‘一轴四翼三驱动’联片教研协同发展模式”的14年探索与实践。“一轴”即以晋江市实验小学全开放的教学教研为基础平台。“四翼”是指晋江实小校区+凤竹校区的“两区一体”,晋江实小+晋江十小的“1+1共同体”,晋江实小+30所乡镇小学的“联片发展共同体”,晋江实小+晋江市深沪镇2所乡村小学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三驱动”是指:1.菜单式结对的师资培养方式研究,自适应跨校师资培养,多时间、多形式相融合,结对协同培养;2.生本课堂系列化的教学联动研究,主题性及系列化的单学科深度研究、跨学科融合实践与研究;3.以课题实验为基础的美育教学研究,结构化、层次化的课题研究,以及以基地校创建带动跨校美育学科发展,改进学习方式,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十几所乡村小学的教师在联片教研共同体中参与课题研究,在师徒结对跟班学习中迅速成长,学校整体教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获得较大提升。通过举行教改展示活动,持续扩大教改项目影响力,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1.品牌活动,专业引领
由泉州市教科所、晋江市教育部门、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及晋江市实验小学联合主办的“静·融”美育论坛已成为区域教学研究品牌活动。2018年5月,泉州市第三届“静·融”美育论坛以“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地方文化传承融合的美术教学”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学科整合的特点,也为各联片校搭建美育活动平台。2019年4月,第四届“静·融”美育论坛围绕“基于智慧课堂的项目式跨学科综合美育教学”主题进行现场课堂展示。2020年12月,福建省美术学科教研员线上研修活动暨泉州市第五届“静·融”美育论坛举办,线上直播参与人数近3万。晋江市实验小学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现场展示教学,以“战疫”电脑小游戏设计为项目,通过美育教学内容将3个不同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2.团队活动,辐射带动
由晋江市实验小学教师领衔的泉州市、晋江市两级小学名师工作室与福州市鼓楼区、厦门市海沧区及翔安区、宁德市古田县,以及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丰泽区、惠安县等各县区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展示项目式学习活动。学校还在晋江市磁灶镇张林中心小学、东石镇井林小学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下乡活动,推广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连续举办4届“刺桐花”乡村美育公益行动,开展班班同上美术课、班班有美展、美术工作坊、美丽乡村写生、“山水永春·福美苏坑”“多彩民族”美术项目式学习等系列活动,将教改经验带到乡村学校、民族学校,以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为引领,将学校的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文艺活动和学生素养发展有机融合,起到较好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傅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