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职高班学生入学 |
|
康复课堂语言训练 |
|
菩提树下润物无声 |
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各地切实推动特殊教育迈入高质量内涵发展新阶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层”的大邑县在构建区域优质特殊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攻坚克难,敢为人先,不断“破局”,从建设教康结合课程体系到全市教康结合质量监测牵头学校,从探索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到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落地,打造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邑样本”,让全县特殊孩子“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
从无到有,县域特殊教育十年跨越
2009年,作为成都市中小学“5·12”地震灾后重建工程项目,一座全新的校园在大邑县锦屏大道拔地而起。2010年,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大邑特校”)正式成立,建校之初,全校仅有30名学生、9名教师,除了一名乐山师范学院特教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之外,其余均为普校转岗教师。
万事开头难,年轻的大邑特校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当时,特殊教育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与专业的师资队伍,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如何让特殊儿童享有优质而公平的教育,是当时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了破解难题,学校提出“以人为本,有爱无碍”的办学理念,努力以“专业的爱”关照、呵护生命。孩子上学放学不方便,学校就顶着压力放开住校;重度残障孩子无法来校,学校就一家家去送教。全体教师从头开始提升专业能力,以百倍的耐心与坚持,终于见证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逐渐打消了家长的顾虑。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落地,大邑县以区域发展为牵引,以大邑特校为辐射,“盘活”全县特教资源,全面构建区域融合教育服务体系:依托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构建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县域残障儿童义务教育格局;通过全县设立23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实现资源教室区域全覆盖,建立“1+5+N”的融合教育区域服务体系,为每一名特殊孩子提供专业而适合的教育。县教育资源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向特教倾斜,通过师资素养培训项目,为全县教师素养发展注入“新动力”。
历经十余载坚守与跨越,大邑特殊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外延到内涵的发展过程,在区域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模式中破茧而出。特校与资源中心分别获得“成都市送教上门服务先进集体”“成都市示范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荣誉称号。
教康结合,足不出校享受专业康复教育
走进大邑特校的课堂,舒适的环境、多彩的课程和专业的康复指导是一大特色。一名家长欣喜地说:“在这里,孩子足不出校就可以享受康复服务,康复训练效果真正落到实处,减轻了家庭教养的压力,也提升了家庭的幸福指数。”
2020年,大邑特校获批大邑县智力障碍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取得康复机构资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康复治疗,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为了探索“教康结合”的有效路径,学校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重视家校协作、强化部门联动等,为特殊学生提供切实的教育和康复服务。
在培智新课标的基础上,通过“调”教育、“增”康复的课程构建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其中,教育课程包括基础、发展、培优三大板块;康复课程通过个别支持、小组强化、集体延伸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动作训练、沟通与交往训练、认知训练等六大领域的康复课程。教育和康复课程相对独立且相辅相成,各自作用又形成合力。
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吸纳专业康复教师14人,采取分类培养、分方向提升的方式,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讨”的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家校协作方面,积极营造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康复训练环境,为家长提供专业咨询和环境支持。
此外,大邑县还整合全县资源,成立了由县特殊教育学校、县残联下属康复科、县卫健部门下属相关医疗机构、县域内各定点康复机构组成的“教康结合”工作联盟,统筹规划布点全县“教康结合”工作点位。今年初,大邑特校承担了成都市教康结合监测点,牵头负责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和“教康结合质量监测”两个项目是质量监测的重点和难点。
两端延伸,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落地
今年9月,随着改扩建的新大楼投入使用,大邑特校正式成为一所设有义务教育部、职业高中部和学前教育部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十五年免费特殊教育落地。
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大邑县以无条件为特殊孩子服务的心,扛起十五年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大旗,为区域内推进“两头延伸”,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自2019年起,大邑县直面学前融合这个难点和焦点,通过行政支持、科学布局、聚焦课程、助力家长等策略,全面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工作。依托县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定全县3—6岁特需幼儿发现上报机制;挂牌5所县级“融合幼儿园”,重组全县中小学融合教育片区成员学校,将所辖区域的5所挂牌园纳入其中;县资源中心从课程调整着手,将幼儿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和特需儿童康复领域相融合,设计了园本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
今年9月,大邑特校学前部招收首批学龄前特殊儿童,引领全县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步入内涵发展的“深水区”。学前部针对入学幼儿的具体学情,分阶段、分主题开设了适应性阶段课程,并结合康复课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训指导课;教师通过视频推送、线上录课等方式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家庭康复指导。爱与专业的浇灌,绘就孩子幸福的底色。
2021年,大邑特校正式开办职业高中培智教育,通过探索本土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回应群众关切的特殊学生毕业走向问题。职高部开设了中餐烹饪及中式面点专业和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个性化、本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实现自给自足。
学校以学生支持性就业为导向,建立以职业素养课、就业心理指导课为基础课程,以中餐烹饪、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为职业转衔课程的“2+3”课程模式;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在校内开辟“美味厨房”“开心农场”等实训阵地,在校外建立育人、产业、资源对接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要;同时与县职高合作对接,进行师资和场地资源共享。
“我们一方面努力培养孩子的技能,让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做一个好家人;另一方面积极对接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校企融合、社区适应,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我们希望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看到,他们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大邑特校校长刘莎信心满满地说。
全面融合,为特殊孩子搭建“闪亮舞台”
融合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大邑县不断推进区域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模式,以艺体活动搭建“闪亮舞台”,让特殊孩子在活动中展示自信与快乐,绽放属于他们的独特光芒。
作为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融合学校,大邑特校致力于通过开展特奥融合项目促进普特儿童的交流融合。通过实施“体育复健进校园”“特奥项目进课程”,帮助特殊孩子进行有效的运动康复;实施五大特奥项目,组建了游泳队、融合足球队等学生社团,为特殊孩子搭建积极、快乐、多彩的交流平台。今年8月,学校羽毛球队在四川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奥羽毛球比赛中大放异彩,取得了1金2银2铜的耀眼成绩。
作为“残疾人艺体基地”,大邑特校多次承办县残疾人书画展、县残疾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学校自编自导的舞台剧《重生》荣获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一等奖,自编自演的微电影《礼物》摘得四川省校园影视教育成果“春蚕奖”。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走入社会,大邑特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四进活动”(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组织“动物园亲子游”“毕业季,我们一起去看海”等社会实践活动;还与大邑县银都小学结为融合伙伴,普特孩子携手参加“世界自闭症关注日”等融合活动,建立融合友谊。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不少领导和教育同行走进大邑特校观摩后连声赞叹:“你们的孩子真不简单!”
以人为本,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有无限可能的种子。”这是大邑特教人一直以来的信仰。十多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特教政策的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关心下,大邑特殊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
唐氏宝宝耀耀在特校教师持之以恒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为教师的好帮手。他会帮小朋友穿衣吃饭,还会协助保安值勤。如今,他回到农村,村里凡有大事,热心的他都会去帮忙,村里人都特别喜欢他。
培智学生杨建立从大邑特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停车场收费员。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努力工作。每次领了工资,他都会去买好吃的,回到学校与同学、老师分享。
有无限可能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在磨砺中不断成长的教师。县特教资源中心教师白萍成为区域融合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大邑特校教师王金萍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音乐教师张瑞带着学生们走向各大闪耀的舞台。还有一支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优秀团队,被授予“成都市模范集体”称号。学校被评为“成都市党建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
正如大邑县特教资源中心主任罗瑾所说:“特殊教育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真实而纯粹。我们的每一步探索,都是为了深入探索生命个体的潜能,让生命精彩绽放。”
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未来,大邑县将继续秉承“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的教育理想,在“优教大邑”的建设步伐中,书写美丽而有温度的特殊教育新篇章,让特教发展真正惠及每一个特殊孩子。(刘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