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数字技术破解劳动教育实施难题
郝天聪

    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以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对于破解劳动教育实施难题、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数字技术在劳动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就具体路径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设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库,解决劳动教育资源不足难题

    就现状而言,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劳动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情况也参差不齐,总体呈现出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在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数字学习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相比纸质学习资源,数字学习资源具有容量大、易储存、易传播、可视化强、体验感突出等优势。在此背景之下,可以依托教育新基建所提供的宝贵条件,推动劳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为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库的搭建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可以探讨借助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开发与管理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包括纪录片、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而为学生自主劳动学习提供便于获取的资源,大大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手段;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实现传播、推广与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应用软件等多种方式接入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库,有效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让优质劳动教育数字学习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二是搭建劳动教育智能应用场景,解决劳动教育场域单一难题

    劳动场域是劳动项目实施的基础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劳动项目设计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场域。受限于场地设施、工具设备、安全风险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劳动项目的实施无法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使得劳动项目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借助软件开发平台,可以有效搭建集视觉、听觉、触觉等于一体的劳动教育智能应用场景,将劳动教育实施场域从传统的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在虚拟仿真劳动系统的支持下,线下无法实现的劳动场景、劳动情境可以得到真实还原。学生可以借助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等,通过体感交互功能,沉浸式地参与到虚拟仿真劳动实践学习活动中来,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过程,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与知识,并形成关于劳动的正确价值观。而且,相比传统劳动实践学习方式,虚拟仿真劳动实践学习的互动性、体验感更强,受物理条件的限制更小,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过多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劳动项目,逼近真实的劳动场景、劳动情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是打造劳动教育云平台,解决学生劳动素养评价难题

    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劳动实践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一大难题,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新时代数字技术,可以打造支持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云平台,开发设计学生劳动行为采集系统、分析系统及结果可视化呈现系统。借助云平台,教师可以在应用端发布劳动任务,并通过后台分析动态监测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精准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不断迭代优化教学策略。而且,借助云平台,通过大数据积累与云计算技术分析,可以动态采集、分析、报告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掌握情况进行“精准画像”,了解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劳动素养的掌握情况、优势领域、薄弱环节等。此外,还可以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智能化、个性化分析,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劳动指导。

    四是开发劳动教育网络培训课程,解决劳动教育教师能力不足难题

    当前,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仍然面临专职教师数量有限、兼职教师队伍不强等方面的难题,一线教师在有效实施劳动课程方面还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亟待通过专业化培训系统帮助教师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与综合育人价值,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课程实施能力。在疫情背景下,线上培训成为不可或缺的培训方式,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受训教师的能力基础与发展需求,开发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网络培训课程,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理论培训,并开发满足教师理论学习需求的模块化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开发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模块化课程,如劳动课程目标的撰写、劳动项目的设计、劳动过程的指导方法、劳动素养的评价手段等,在培训后可借助QQ群、微信群等做好对受训教师的跟踪回访,引导教师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劳动教育教学实践。

    五是组建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解决劳动教育教师教研难题

    在疫情背景之下,大规模教研活动的组织往往受到传统教研室物理空间的限制,导致线下教研活动无法得到有序开展。相比之下,线上教研在内容丰富度、互动效率、经验交流与分享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跨校、跨区域的劳动教育教师教研活动成为可能。为提升线上教研的效率,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提高线上教研活动的组织化水平,形成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就建设思路而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校级、区域、全国性的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体系。就建设内容而言,重点是要做好优质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各个环节的有序组织,合理运用活动告示单、活动记录单和活动反馈单等教研工具,做好前期环节的策划与设计、中期环节的研讨与交流及后期环节的反思与分享。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