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刘湉祎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战略性要求,为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根本遵循。建构科学权威、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目标引领与动力催化作用,对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问题、成因与影响

    “五唯”评价体系盛行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最大症结。在“学术GDP”管理理念下,以计量为特征的学术评价盛行,造成了大批低水平论文发表,浪费了大量学术资源,扰乱了学术生态。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引入国际评价标准。第一,20世纪90年代,国内自然科学基础尚且薄弱,既缺少统一标准,也缺乏国际影响力。个别大学将科学引文索引(SCI)引入理工科教师的科研评价与学生的博士学位评估,国内大学纷纷效仿。进入新世纪,这种计量方式蔓延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成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挥棒”。第二,依据各类世界大学排名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这些排行榜的标准是欧美科研数据库,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论文数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五唯”评价导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愈演愈烈。

    引入国际评价指标体系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但这种计量评价方法的弊端也不断凸显。一是缺乏本土的概念、体系与方法,缺乏文化自信。二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三是由于世界大学排行榜“重理轻文”,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没有充分彰显出来,易误导大学办学方向。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大命题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迫切需要本土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有什么样的目标导向、制度机制和价值追求的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质量与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目的在于有效配置学术资源,促进良好的学术生态建设,营造富有活力与创新力的学术文化。这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命题。

    第一,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学科建设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学者要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

    第三,坚持世界性与本土性相统一。构建本土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两种基本研究方法,一种是纵向的历史分析,一种是横向的国际比较,两者缺一不可。

    第四,做到科学分类评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众多,各学科之间差异性较大。根据各学科的体系特点,分类制定符合其发展特征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要点

    2022年年初,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强调优化管理评价体制。一些大学不再向世界大学排行榜提供数据,迈出打破世界大学排行榜“风向标”的第一步。有“破”也要有“立”。新形势对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提出了紧迫要求。

    首先,评价目标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知识、理论、方法的创新,坚持政治论与知识论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解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次,评价主体以同行评价为主。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观性较强,应以同行评价为主、计量评价为辅,秉持多元评价主体原则。此外,重视同行评价动态调整机制,这对于跨学科研究尤为重要。

    再其次,评价客体涵盖不同形式的学术科研成果。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研究成果的发表形式多样,包括论文、专著、教材、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主题汇报、非纸质出版资料等。近些年,一些高校将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万+”作为成果认定形式之一,这是拓展评价客体的探索,当然,认定质量有待进一步检验。

    最后,评价标准分级分类,更加强调原创性指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种类众多、差异性大,评价标准与指标应结合学科自身特征有所区别。此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评价基础研究,侧重科学性与原创性。评价应用研究,侧重适用性与转化性。评价综合研究,两者均需兼顾。

    (作者单位系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中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学习行为及其与环境互动机制研究”[CIA220284]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