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自觉担负文化育人的责任
杨晓慧

    “大学文化的真谛并不囿于真理的追求、自由的向往,更要一份责任与担当的情怀传递。”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雷教授在《大学文化守正传承论》中如是说。孙雷教授作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多年前便开始撰写关于中国的大学文化、大学校训以及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学术论文和书籍,不遗余力地在大学中和社会上开展讲座、报告和接受媒体访谈,不断印证着他崇尚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大学文化守正传承论》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的成果。该书的研究摒弃了传统的大学文化内涵层次的“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四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独辟蹊径地将大学文化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并贯穿各章节,给后来的学习和研究者很多提示与启发。面对当前中国大学之发展、中国文化之发展和国人之文化觉醒,文化育人成为时代使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及其教育,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生存境遇、生活实践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反映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现代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诉诸理论灌输,还必须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以文化的力量浸润心灵,不断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内涵。文化育人,正是该书的内核。在这个过程中,传承、守正、创新大学文化互为表里,传承是前提,守正是传承的根本,创新是守正的发展。

    大学文化回望过去,当析来路。《礼记·王制》云:“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中国的大学文化当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红色高等教育,开启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伟大征程,孕育和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红色基因。中国的大学文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成长成熟的。是为守正。大学文化着眼当下,当明前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在发展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同时,也确保红色基因不变色、不褪色,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大踏步前进。是为传承。大学文化放眼未来,当具远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是为创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逢其时,学人们重任在肩,任重而道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经过疫情的大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界同仁们终会不负伟大时代,不负伟大使命。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