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为高校办学治校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近日,第三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六十七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们围绕该主题展开了深入学习和认真思考,形成了一批学习成果。本报选取部分学员的学习体会予以刊发,敬请关注。——编者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规划处处长 周天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抓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紧紧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导向,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培养高水平自立自强各类人才。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和现代服务业、公共卫生和健康、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发展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培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二是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探索大中小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统筹各方面资源要素,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有效机制。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引导高校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设一流大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好教育先手棋,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化部省战略合作,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对中西部、东北地区等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形成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合力,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探索建立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对区域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
四是不断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紧盯规划主要目标,强化五年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的对接,压实责任链条。健全动态监测、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创新监测方式方法,提高规划实施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促进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走出一条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结构相协调、教育自身发展与服务国家相统一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塑造具有团结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
长安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张骞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基本特征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具备团结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好青年成为时代新人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赋予了团结奋斗新内涵新要求,为培养具有团结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引。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组织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教育引导时代新人坚定团结奋斗的自信,不断增强团结奋斗的勇气、底气和能力。
二是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深深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打造实践育人品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团结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毅前行。
三是坚持用中国式现代化来激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来激励时代新人,教育引导时代新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成长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苦练党和国家所需的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造新时代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王同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高度和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建设良好的导学关系,促进导学相长。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有多样的沟通渠道和舒畅的交流方式,以第一课堂、师生联合党支部和“导师+”文体科创活动为载体建立导学沟通多通道、导师育人多途径,实现教学科研、党建、文体与育人的深度融合,亦师亦友的学习共同体和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陶冶师生情志,促进导学相长。
建设分类的评价体系,激发导师育人动力。以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培养条件、培养质量为四要素,全方位考察导师素质、能力和育人成效,师德师风重点考察政治素质和行为表现,学术水平重点考察学术成果和社会贡献,培养条件重点考察科研项目与育人平台,培养质量重点考察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就业质量。通过构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导师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分级正面激励与负面警示机制,激发导师育人动力。
建设多维的培训体系,提升导师育人能力。要从政治思想引导、政策规章明晰、育人经验分享、问题案例警示、师生心理疏导开展多维度教育培训。应因个体需求而定,因具体问题而异,开展集中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疑难问题研讨、个别辅导等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精准度高的培训活动,实现全覆盖、全周期、多维度的精准培训,提升导师育人能力。
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处副处长 刘俊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大部署,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发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体制机制,履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职责与主体责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建强基层党组织,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多方协调联动、育人主体各司其职和各尽其责的育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
二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落实好国家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等方面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确保学时学分和教学质量。结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配优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把道理给学生讲透、讲明白。
三是提升活动育人实效。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内容,结合实际选取师生认可度高、参与广泛、针对性强、职教特色突出的活动形式,创新开展各类育人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报国之志,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四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提高育人实效。推进课程思政落地见效,使各类课程整体推进,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凝练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筑牢校园文化育人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精神;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各方面、各环节。
推动高校教学体系数字化转型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许海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高校教学体系数字化转型能够激发教与学新活力和新动能、赋能教学体系核心要素优化升级,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型人才,助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数字化并引领教育现代化。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字生态,要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初心,秉持高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目标,从以下三大主体布局推进。
一是政府应为高校教学体系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与规范,确保人才自主培养立德树人初心不变。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体系必须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放在数字化战略转型背景下来考量。要通过顶层规划设计、教育理论研究、制度政策制定、标准规范出台、创新示范推广、公共资源开发等工作,构建智能教育环境、创新教学服务模式、重塑高等教育生态,促进国家教育教学体系数字化转型建设。
二是学校应为教学体系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障,提升“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见实效。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要适应数字化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方案和途径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的契合程度。要将数字化能力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内容上从固定、结构化知识转向动态、开放、非结构化知识,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活动上由限定在特定实体空间的面授活动拓展为虚实融合空间中的多元化授课方式,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建设实物生产线、半实物仿真、虚拟仿真三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课堂;允许学生实现无边界自主学习,从被动接受者向数字技术支撑的自主学习者转变,成为能够支配自己行为的自主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主动建构者。
三是企业应为高校教学体系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自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结构性矛盾。践行“政产学研用”,围绕数字化转型驱动下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新技术,从改革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将产业需求变成科研导向,以真正的自然探索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目的自主培养人才,形成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方协同育人创新生态链。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人才基础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罗进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应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更好集聚、培育人才资源,在建设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配置、营造良好环境上下功夫,从而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人才基础,确保科技创新自主、安全、可控,有效掌握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主动权,确保科技创新向着更优质量、更高效率、更强动力进发。
基础学科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高校应立足于一级学科,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地方支柱产业,谋划和凝练学科的聚焦方向、特色与比较优势,同时“收缩战线,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进一步增强学科的生命力与竞争力。要紧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大力培养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才相结合。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结合办学特色优势,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才高地,打造一批集聚人才的平台载体。要着力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
牢牢掌握人才自主供给主动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 白旭东
高校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意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自主培养之路,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人才自主培养之魂。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铸魂育人,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立志报国的理想信念,锤炼善于斗争的过硬本领,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和担当者。
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压实人才自主培养之责。要牢记“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进一步坚定我国高等教育“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的决心和自信,努力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源源不断提供高素质人才。坚持自立自强、自主培养,牢牢掌握人才自主供给的主动权。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恪守人才自主培养之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主动识变、求变,应时代所需、答时代之问,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体深化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法、评教等关键要素综合改革。
锤炼过硬教师队伍,筑牢人才自主培养之基。要鼓励广大教师静心育人、潜心治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有赖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现象,鼓励广大教师树标杆、作示范,将育人育才渗透到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和点滴之中。
树立科学评价导向,把握人才自主培养之要。要坚决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着力破除“五唯”积弊。在学校层面,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人才贡献度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在教师层面,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潜心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揭榜挂帅”为国作贡献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层面,要全面评价“五育”并举的成效,对学生德才全面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注重从学生获得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及成长体验的评价。
将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 罗蓉
始终心怀“中国梦”的海归青年,要主动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任务上来,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将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坚持立德树人,重在立德。海归教师更要以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理解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要指导学生研究国际先进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政治局势,提升学生对国际形势、技术水平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育人全过程,在专业课堂、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融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理想信念等价值导向,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推动科技自强,贵在爱国。当代海归青年实现“中国梦”的前景无比光明,理应传承前辈科学家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在自己的技术领域突破国外封锁、掌握核心技术,用实际行动书写对祖国的忠诚和担当。只有将个人的学术热情投入国家的战略需求,把自身的科研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殷切期望,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将拳拳报国之志传递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讲好中国故事,成在沟通。留学人员具备国际沟通的语言优势、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完全可以用外国朋友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努力成为民间外交生力军,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高层次海归人才,更要主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积极提升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讲清楚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在全球的舞台上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故事,和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