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创办于1986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和美·共生”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学校面对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年轻教师大量加盟的实际,坚持多措并举,打造了一支“发展型”教师队伍,培养了大批名师和骨干教师,并从学校走出多名校领导。与此同时,学校坚持育人方式变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有学习内驱力的学生,收获累累硕果。
2017年12月,学校经福建省教育部门批准,成为福建省首批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并确立“基于‘和美·共生’理念下的师生发展”的教改项目。学校依托教改项目,聚焦教师发展与育人模式改革实践,并赋予“和美·共生”办学理念新的内涵,使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
建“支持系统”
打造“发展型”教师队伍
学校致力于培养“积极向上、善思乐研、以美育人、知行合一”的“和美”教师,将“和美·共生”办学理念渗透到师生发展中,通过建立个性化的“支持系统”,建构起教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一是制度先行,建立13级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机制。学校制定“13级进阶式”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建立了“职初合格教师”“校级教学能手”“区级骨干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等13级发展性评价机制。学校对每个层级的教师都从师德、工作态度、教育教学能力、引领辐射等方面提出发展性评价要求,比如,区级骨干教师要求能在全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区级平台开设讲座或在区级比赛中获奖,还要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进阶式”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业务技能的提升上,放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上,让教师看到了发展路径,在职业发展上有了“奔头”,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二是学校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支持教师自我发展。“教师成长档案袋”记录内容包括:教师每学年工作考核情况、师德表现情况、每学年教学业绩、学生家长对教师满意度的测评情况及相关数据等。同时,还包括教师个人的荣誉称号、比赛获奖情况、承担课题研究和公开课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这些过程性材料,记录了教师的发展历程,支持教师进一步自我发展。
三是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全过程支持教师成长。首先,为每个年轻教师配备“双导师”,即教学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对5年教龄以内青年教师,进行以“告别懵懂——职初教师胜任力培养”为主题的岗位练兵,练兵内容包括课件制作、写作、演讲、微课程设计比赛等,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学会从遗憾中总结得失,并不断进步。针对教龄6—10年的教师,开展以“遇见未知——骨干教师洞察力培植”为主题的岗位练兵,包括上一堂有创新意识的好课、写一篇有反思理念的文章、作一场有思考的小讲座等,使这一阶段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的反应有敏锐的洞察力。针对10年以上教龄教师开展以“行至远方——专家型教师学术力辐射”为主题的成熟期风采展示活动,内容包括随堂课、课题沙龙、打造“名师”工程等,使教师彰显教学特色和风格。
学校还开展全员技能竞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技能比赛。近年来,超过200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及技能比赛中获奖。
教科研从备课组抓起
学术赋能教师发展
首先,坚持教研组“抱团”教研。学校要求各学科备课组要确定相应的研训主题,并拟定系列活动方案。考虑到有的单个学科教师较少,学校将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德法、信息等学科组织起来,组建“综合学科领域”教研团队,开展全学科、全员“卷入式”课题研究。
其次,立足课堂,开展“四轮联动”自主研讨。教师从课堂研讨、意图分析、自由辩课、专题讲座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四轮联动”自主研讨。教师开设研讨课,并由备课团队对设计意图进行说明,教师进行自由辩课,辩课方提出疑问,备课方应答,最后由专人开设专题小讲座。教师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堂当中,从而做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实现闭环运行。
再其次,举办学术交流,促进教师深度发展。学校从碎片到系统,科学规划5届学术论坛。例如:第一届主题为“我的教育教学微主张”,体现对教学观的探讨;第二届主题为“读懂学生,教育的起点”,对学生观进行探讨。同时,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还开展常态化研讨,学校对教师例会进行改革,开设“和美讲堂”,由骨干教师分享研究收获。在“和美讲堂”上,就教研组工作与学生工作进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实现不同梯队教师的双向、多向交流。
最后,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学术水平。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课题。学校抓好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开题、阶段交流、中期汇报、结题等环节的具体工作,同时,坚持“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例会制”,每个课题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课题沙龙,反馈、分析研究工作情况,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学校的学术研究赋能教师发展,使教师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多名教师荣获市、区课堂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教师的研究意识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学校已申报各级各类课题35个,教师在CN刊物发表论文239篇。
“使君花开”三阶课程
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
学校围绕“聚焦学习、回归生长”核心,育“崇和、明思、尚美、笃行”的“和美少年”,开设“使君花开”“三阶”课程,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三阶”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发展课程、特色课程。
学校的基础课程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的基础课程打破各学科界限,建构基础课程群,收到良好效果。
学校的发展课程包含四大领域:审美与艺术、益智与科学、语言与交际、品格与健康。在审美与艺术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增长技能,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其主要内容包括琵琶、扬琴、漫画、陶艺、版画、书法等52门艺术类课程。在益智与科学方面,学校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敢质疑、敢求证,提升思考力,其主要课程包括魔方、编程、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桥牌、数独等42门课程。在语言与交际方面,要求学生能体验合作的力量,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其课程包括辩论、朗诵、配音、主持人等。学校的品格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并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魄、磨炼意志,其内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啦啦操、健美操、心理健康等近20个项目。
学校发展课程以社团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每学期初,学生自主报名,选择本人感兴趣的社团课程。每个社团由1—2名教师负责,社团规模不超过30人,做到每学期不少于24课时。
学校特色课程包括研学课程、“三礼”课程、“七彩名片”课程、学科文化节等。研学课程以“仰望星辰,向海而生”为主题,突出海洋知识教育;“三礼”课程内容包括入学礼、成童礼、毕业礼等各个环节。学校还注重开启“社会大课堂”,把教育延伸到校外,采用“学科+生活”的模式构建特色课程,助推学生回归儿童本真生活。
在唤醒自主意识中激发潜能
培养有学习内驱力的学生
学校秉持“和美·共生”办学理念,提出“崇和、明思、尚美、笃行”校训。把教育价值观聚焦在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上,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坚持培养有内驱力的学生。
一是把权利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学校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权利,包括当值日班长或“一日班主任”的权利、当升旗手的权利、当领操员的权利、当小记者的权利、评价老师的权利、重新考试的权利等。学校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肯定,从小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内驱力的目的。
二是让每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个性化教育。学校避免“唯分数论”的取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发扬特长,在挖掘潜能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校开展多项活动,最终评选出相应的校园之星,包括“阅读之星”“英语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进步之星”等。这些活动从语文阅读、数学智能、英语能力、体育技能、艺术才华、科技创新等不同维度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三是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和美”特质。出台《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和美少年成长记”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做到多元化评价。在评价中,克服过去由教师进行单一评价的弊端,鼓励学生和家长都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具民主性。学校制定《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个人认星表》《和美少年成长手册》,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完善人格,进而培养学生的“和美”特质。
学校还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上,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评价理念。学校制定了《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和《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统计表》,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从学生上课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在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革新作业与考试的方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要求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作业的对错,还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写批语。在期末考试时,施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免试制度。在期末,每个学科和班级都有三名学生能获得免试权利,并直接以满分记录成绩。而免试的学生,要求做到学习方法科学有效,还要乐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五是转变“学生立场”,重构师生关系。学校要求教师从“管理者”角色,变为“鼓励者”角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最终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要求班主任从关注活动的结果,转向关注活动中学生的发展。最后是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前学校的班主任更像是“保姆”“警察”,如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陈燕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