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
毛军发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陈峰(中)在实验室指导师生开展科研工作。
深圳大学医学部教师在解剖实验室做实验。
深圳大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科研项目。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大学提供

    ■本期关注·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核心技术突破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短板也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重大原创成果不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源头供给能力不强;投入总量不足,以高校为核心的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较少,促进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尚未完全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时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建校39年来,深圳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为科教服务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深大贡献”。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应如何构建新型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如何发挥横向融合“产—学—研”、纵向贯通“科学—技术—创新”的牵引带动作用?如何实现由兴趣驱动、自由探索向需求驱动、目标导向结合的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这既是对所有高校的时代之问,也是摆在深大人面前的现实之问。

    担任深大校长后,结合多年的工作体会和经验总结,我在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并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尝试。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核心科技问题研究攻关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需求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科研提出的明确要求。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把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根本目标,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紧迫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在开展有组织科研过程中,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机制,从学科前沿、科技态势、经济发展等长远需求和战略全局出发,持续开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研判等战略研究,利用高校智库优势,常态化地凝练重大科学问题,解决真问题。高校有组织科研一定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前瞻谋划未来任务布局和进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紧密结合。高校要为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知识基础和人才资源。

    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保护科学家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鼓励并支持自由探索和充分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高校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出立意高远的科技问题,并以此为导向,组织学科交叉的优秀科技人员队伍,建立团队管理激励机制。主管部门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打造先进的科研平台,并给予人、财、物支持,让科研人员紧紧围绕核心科技问题进行研究攻关。

    营造创新文化,以争创“双一流”为战略引领

    有组织科研的实施,首先要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要有科技自信、学术抱负,真心热爱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次是要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不能单纯追求科研数量,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聚焦真解决科技问题。最后是要敢于变革项目评审制度,借鉴世界科技强国的成功经验,让更多颠覆性、突破性科研项目得到资助。

    项目组织上,应从被动的“接单式”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转变,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

    平台建设上,应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围绕需求和攻关任务加强培育布局。

    团队建设上,应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支撑引导上,应从“要钱要粮”向“综合施策”转变,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深大一直在努力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和创新文化,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三步走”战略,以争创“双一流”为战略引领,筹划实施“1+3+X”工程。这里的“1”是指“双一流”创建工程;“3”是指政策制度方面的三大改革工程,包括激发活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面向未来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追求卓越的科学研究体制机制改革;“X”是指若干当前急需、牵动全局、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

    系统全面布局,完善体制机制促全流程管理

    高校科技工作要答好时代答卷,实现再次跨越,仅靠自由探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保持高水平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谋求系统全面布局,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实现高校科技工作的转段升级、转型发展。

    对高校而言,承担有组织科研的新任务,意味着评价体系要进行重新调整。高校应积极探索与有组织科研范式变革相适应的科研管理方式,在加强宏观统筹协调的同时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校有组织科研,结合全流程管理目标,完善长周期评价、职称晋升、考核奖励、服务保障等体制机制。

    深大以“四个面向”为主线,结合区域社会发展,一方面积极主动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培育本校科研团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推动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完善。从科研团队层面,围绕核心科技问题,系统性谋划整个研究计划,探索弹性的重大工程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团队、平台组建和各类资源的动态调整,建立有效团队激励机制,集中优势兵力打赢“攻坚战”,要敢于挑战世界第一的最高点,同时还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的生产力,进行技术转移转化,推动行业标准和平台制定,在市场竞争中检验科研成果的创新性。

    大平台大团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有组织科研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注重系统性和全局性。实际上就是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把过去想干什么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变成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围绕“四个面向”,组织重大任务,根据任务需要建设大平台,依托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基础研究不断有重大原创突破,技术创新真正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补短板、锻长板,提升我国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否对国家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起到促进作用,是检验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应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布局和国家工程中心高质量建设,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依托高校,组织一批优秀科研人才,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保障一流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未知领域,为自由探索留足空间,争取实现重大原创性科学突破,涌现一批世界级科学大师。结合高校的多学科优势,聚焦前沿交叉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有组织地研判科学发展态势,争取在若干前沿交叉优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前沿交叉平台,加强多主体、多学科协同,力争做出世界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解决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复杂科学问题。

    深大对看准的人或事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一方面努力做到以任务带学科,通过基础研究或关键技术攻关的任务,吸引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实现“知事聚人”;另一方面以人才带任务,通过支持顶尖科技人才潜心研究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开展前沿探索的科研任务,实现“知人举事”。学校推出“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领域重大关键或前沿科技问题,通过设立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探索项目这三类项目进行前瞻布局和自主培育,组建指导委员会和领域专家组,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构建追求卓越的深圳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未来若干领域的原创性成果产出与核心技术突破。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