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努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法学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法治问题。新时代法学教育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心怀“国之大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法治人才,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创新,重点需要把握好四大关系。
把握立场和价值的关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每一种法治形态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学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是必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培养更多的优秀法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价值立场就是要“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这是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法治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三是要面向未来,观照时代,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纵观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的法学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同服务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法学教育要善于探索新经验,贯通历史与现实,善于运用百年党史中的法治故事,生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探索打造“五育融合”浸润式精品课程“《雷经天》与法治文化”,创排了大型法治文化剧《雷经天》,把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黄克功案件的故事从课本搬上舞台,从剧场回归课堂,持续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学习法律”“做一名怎样的法律人”,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法治精神。
把握素养和专长的关系——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共同要求,德法兼修反映了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要求。法学教育的职业性质和功能要求提供给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深层意义上讲,法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其次是开发学生自身的能力、感悟和人格。学生不仅要具备职业素质,也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法学教育改革要积极推动从教学到教育、从法学到法治,让学生有人文的训练、人格的塑造,创造浓郁的文化环境,促进情感的沟通交流。概言之,法学教育是法律教学,教师教授法律专业知识,学生掌握法律职业技能。法学教育也是法治教育,要培养能够贯彻法治思想、法治观念,坚定法治信仰、法治理想的法律人。法学教育还是博雅教育,要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对法治文化、人类法治文明的贡献。
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推进“理实统一、融合培育”实践探索。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其内在的二重性即职业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之间不应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而法律自身的体系化、理论化和学科化的特点决定了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法学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必须注重法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要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要求,探索法学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另一方面,要推进“法学+”教育,特别要加强与新技术新业态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融合,培养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法治人才的需要。必须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加强高校与政法部门协同育人,把优质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引入高校,开展案例教学、实习实践、社会调查、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模拟仲裁等实践。
把握本土和世界的关系——培育“扎根中国、全球视野”优秀人才。新时代的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本土和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也是法学教育必须关切和把握的思路。扎根中国,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话语体系。要加强中国法律制度和文化教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教育的研究,紧密结合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立场、增强中国智慧。全球视野,就是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今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还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法学教育要以世界情怀和全球担当的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加大对外开放,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多了解、认识、借鉴、学习世界法治文明,把握国际规则。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必须主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海洋强国和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面向人民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需求、海外利益保护需求以及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需求,培养各专门领域高素质法治人才。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