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勤学善思掌握渊博的知识学识,又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砥砺意志品质。只有让教育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淬炼升华,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回归教育的初心和本源。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大学生德能培育项目建设为突破,相继打造“大别山红色薪传”党建和“红色黄冈”思政工作品牌项目,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形成了育人模式体系化、育人团队专业化、育人项目本土化、育人过程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新格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以平台建设为牵引
着力推动实践育人模式体系化
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能力的主要渠道,政法学院主动下好“平台建设”的先手棋。一是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与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二是把握学生特点顺势而为,开展“三微一端”平台建设,创新线上实践模式。三是立足专业实际,做大做强校内实践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实践平台为抓手,聚焦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为学生搭建了校地(企)合作实践、校内科研实践、线上打卡实践、线下活动实践“四位一体”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实践育人体系。
以专业培养为依托
着力提高实践育人团队专业化
团队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凸显育人效能的重要阵地。加强团队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政法学院以专业为依托,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分别成立五大社团,辐射全院乃至全校。依托法学专业成立法学会和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成立遗爱社会工作协会、依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成立政治研讨会、依托历史学专业成立禹贡历史社。学院为每个社团指派了“双师型”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研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团队成员实施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提升团体成员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以融入地方为理念
着力推进实践育人项目本土化
开展什么样的实践项目是困扰实践育人的难点,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还直接影响实践育人的效果。政法学院以立足黄冈、服务黄冈为办学定位,以融入黄冈为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社会调研。
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加强访企拓岗,促进校地合作。目前已在市域范围内与司法部门、人社部门、社工机构、学校等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相关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社会服务项目。法学会、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以宪法日、国家安全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重要时期为契机,开展送法进社区、义务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项目;遗爱社工开展“禁毒防艾”公益宣传,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支持陪伴服务项目;政治研讨会和禹贡历史社开展农村义务支教和“党史故事我来讲”等服务项目;各大社团还结合社会需求,协作开展疫情防控、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项目。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体察国情民意,感悟生命的意义,培育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以提质增能为目标
着力促进实践育人过程多元化
高校实践育人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在坚持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践育人工作中遵循“三贴近”的育人规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优化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
大一,开展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通过专业认知实践增进专业认知、提升专业认同感,通过志愿服务和“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增进社会情感,增强实践能力;大二,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活动和社团实践活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发扬奉献精神,树立家国情怀;大三,开展以成果转化为主的科研实践活动,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平台,促进实践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大四,开展以专业实习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了解就业情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实践育人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本路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要求。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不断拓展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实践育人活动内涵,不断深化实践育人项目内容,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活动形式,强化实践育人的时代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引领,才能有效教育引导青年学子主动扛起时代担当,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冯金丽 汤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