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一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减”工作扎实推进。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成绩的取得值得欣慰和肯定,但也要看到“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校内提质增效还存在差距。有的学校作业设计水平不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有的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够高,校外资源统筹不足,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
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追根溯源,从学校教育自身去问诊把脉。学校要全面梳理“双减”的困难和问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实现“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新生长。
“双减”,不是简单化。学校教育不能做简单化理解和处理,对作业量简单地做减法,或是单纯改变作业形态,抑或是片面追求课后服务课程的数量。这样往往流于形式,未免草率。缺乏整体规划和理性思考的减负,显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减负。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良好教育生态的再造。教育要培育时代新人,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要有大局、全局意识,从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出发,在“减负”上下功夫,在“增效”上做文章,在“提质”上求突破,在“育人”上见实效。
学校要对“双减”有准确的意义和价值定位,细化“双减”目标,明确实施要求,提高“双减”的可操作性,利用“双减”撬动课程研发、课堂变革。课堂是落实“双减”的主阵地,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要在理念、制度等层面进行革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路径、成效评估等方面整体考量和设计,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文化,集中精力打造高质量、高品质的课堂样态。教师要深研课标、教材和学生,变革教育方式、手段和策略,构建大概念、大单元引领下的学程模型建设,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如玉泉小学正在开展的学程研究,参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着力研究课程重构和课堂再造,努力实现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学习过程和体验“让渡”给学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筑牢基础,培养良好思维方式,提升学习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作业不能只作为教学的“附庸”。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作业本身,还要指向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从而构建科学全面的考查指标体系。要立足大单元进行作业设计,将作业指向于学习全过程,使作业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情。要开放作业形态,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强化对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系统化的考查。要摒弃碎片化的作业布置、陈旧单调的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的题海战术。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双减”,是为了更快乐地学习。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整体规划。不仅要提升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还应充分依托社会资源,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乐参与、对终身发展有价值的校本课程,为不同潜能、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最适宜、最恰当的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要做到精准服务,落到实处,避免只追求数量,变得多而杂、繁而乱。
学校问题解决了,家长的焦虑才会相应地减缓。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是受教育者,要和孩子一同成长。这种成长,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的育儿理念。不跟风、不盲从,真正了解孩子所长、所好、所需,还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时空。子女不是家长个人心愿的“实现工具”,超功利性会让家长心态失衡。那些打着为子女未来着想的旗号,给孩子报各种班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疲于应付,丢掉好奇心、求知欲和不倦的探索精神。
总而言之,“双减”是教育改革的新长征路。学校教育要耕好自己的“责任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脚踏实地、掷地有声,要以十足的改革勇气、高超的教育智慧、卓越的领导能力,践行好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