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64年的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务实求新,以先进经验引领学校改革,以信息化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人文关怀提升学校管理品质,由一所普通小学发展成为带动跨区域辐射办学的市区名校。历经10年基于新技术的小学个性化教学探索与实践,从最初的集团总校区先试先行到合作办学后沈北分校的“基因复制”,实现了项目联动双赢、共享协同发展,跨越了“单一引进、被动使用”的门槛,进入了“按需定制、技术赋能”的阶段。
凸显“责任教育”
构建个性化教学云平台
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融合“责任育人”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五育并举”的方针,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依托,架构“责任教育”课程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追求文化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
2013年,学校确定了“基于自身需求走向开发主体,发挥师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借助企业力量完成技术支持”的平台建设方针。围绕为自主学习资源供给、个性化精细服务、智能化精准导学等研究主题,展开了持续性的实践探索。2018年,沈北分校以教学云平台为依托,开始进行深入研究,两校区以教科研为抓手全方位联动,通过自主设计、自架模块,三次迭代升级,完成了由教师端、学生端、家长端及技术支持四大功能模块组成的教育集团个性化教学云平台的建设,成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理念全方位衔接。
加快深入融合
让个性化学习真实发生
为探索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集团实施了“三个走出”与“三个迎接”。一是走出“配给制”的桎梏,迎接“自选制”的舒展。学校教学云平台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按学科、年级进行系统分类和呈现,形成了课程“超市”,学生根据学习需要与个人感受独立掌控何时看、何地看、看什么、怎么看、何时停等。二是走出“小流程”的狭隘,迎接“大流程”的宽广。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延伸了个性化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融入了课前与课后等更多宏观视角,让个性化教学的流程更加宽广。三是走出“讲得好”的当下,迎接“学得好”的未来。教师分化成以下角色:“运粮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足信息化资源;“传令兵”,保障信息的通畅;“军师”,在需要的时候出主意;“向导”,保障大家不“迷路”;“书记员”,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一一记录在案。
在此基础上,集团提出了“自主选择—个性学习—精准评价”个性化学习“三部曲”。首先,开发5D系统,引导全面发展。从品德习惯、智育发展、劳动实践、艺术素养、身体健康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把教师育人和家庭教育引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其次,研发四类工具,采集足够“像素”。编制随科随堂评价、表现性评价、德育养成评价及学生、教师、家长调查问卷四类评价工具。以总校区五、六年级和沈北分校三、四年级英语学科教学为例,对“随科随堂学生个性表现评价指标”进行设计,二级指标之下还有30余个观察点,具体解析学习本学科课程应该出现的各种过程、状态、结果。最后,衔接两段合成,得出精准画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为每名学生绘制学习表现个性图谱,包括学科画像和综合画像。学科画像从个体情况和对比情况两方面呈现学生的数据图谱,综合画像呈现个体总水平与班级每个学科的平均率比较,既可以发现优势,找出薄弱点,也能看出个体是否均衡发展。
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减负与提质双赢
信息化可以给个性更大的空间,但不能代替“非信息化”的身体力行。为此,集团提出:总量控制,网上学习不得超过总学习时间的40%;属性控制,网上学习不属于学科实践活动,不是学科实践活动不少于10%的内容项;方法控制,不得用“虚拟实验”等信息化资源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程序控制,不得将网上搜索等碎片化、快餐式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程序。有时候,有意地让信息化慢下来,就是让学习更有灵魂。
面对线上教学和“双减”政策落实的需求,学校充分发挥集团办学优势,应用线上优质资源构建多校区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支撑体系。沈北分校利用师资队伍年轻化的优势,基于课堂评价和学生个性化数字画像,开发了“智能化作业系统”,实现了作业内容分层设计、作业评价科学客观、练习推送个性化。
多年来,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利用新技术丰富教育教学内涵与形式,启发教育思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家园,外语特色的学园,师生和谐的校园”,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赢。
(田冬 万晶 江涛 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