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8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提请审议。《报告》指出,“双减”改革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但“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双减”政策作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带来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刻改变。一年多时间,经过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认可。这不仅为亿万少年儿童赢得了快乐成长的时光、全面发展的空间,也很大程度上纠偏了被扭曲的教育逻辑,让学习回归学校主阵地,让教育回到应有的轨道,塑造了健康的教育生态与育人格局。 在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的同时,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难题还需破解。在非学科类培训的监管上,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校内提质增效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百里之行半九十,千尺竿头须再攀。推进“双减”工作、持续巩固成效的同时,还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如果简单为了升学,就会导致发展的单一化、同质化,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刺激并助推全民焦虑。普通高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办成兼有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的高中。同时,为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还可办一些艺术、体育、音乐、文学以及侧重于某一学科的特色班,以满足不同潜质不同天性学生的发展需要。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通过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可选择性以及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的心智年龄更为成熟,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在职普融通的背景下,学生更容易自然分流,理性作出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部曾发布相关通知,禁止学校设立重点班,不能违规招生,坚持随机均衡编班。高中办学招生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支持高中探索多样化发展时,也不能将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唯分数论,应根据各校发展规划和实际面临的需求,妥善进行资源配置,支持学校办出特色、共同向好。 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是探究和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与招生入学改革,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破除一味拼分数、拼时间、拼身体、拼刷题的应试惯性。二是建立更为科学、丰富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如果把学业评价简单化为分数考核,极易引发社会焦虑,助长大量学科类辅导机构的野蛮生长。对此,可进一步变定量评价为定性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维评价、变简单评价为增值评价、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以评价的变革根治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三是改进与完善教师评价办法,教师评价内容要突出针对性、科学性。由过去一味对成绩、升学率的评价,转向为注重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及反馈能力的评价,对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评价,对课后服务内容与方式的评价,对家校协同育人态度与水平的评价,对教师师德师风与日常品行的评价。 持续加大常态化督导督查力度。各地行政部门要将“双减”纳入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监管落深落细;将隐形变异培训问题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严惩重罚违规行为;要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的管理,采取价格监测、资金监管、现场监督等一系列举措,督促其坚持公益属性,避免过度逐利。 用心用情关心教师成长,真正为教师减负。“双减”在为学生和家庭减负的同时,教师无疑成了最大的兜底者和责任承担者。教师负担不减,难有全面落地的“双减”。因此,应尽最大努力督促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落实减负清单,尽量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减少对教育教学的干扰,同时兑现和落实好教师弹性上班制,尽量减少教师全天候工作与必须要面对的生活压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双减”工作事关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落实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必须持之以恒,做好形势研判。只有推进全面改革不动摇,综合施治不松手,才能破解诸多问题与难题,有效巩固“双减”成果,培育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