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商学院校园航拍图 |
贵州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贯彻落实贵州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和做大省属高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进、与行业企业发展共赢”的办学理念,深刻把握新商科特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力求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开启新征程,奋力书写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一所新型商科院校,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想和价值两个引领,推进队伍建设、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大工程,筑牢课堂、社团、主流舆论、公寓四个阵地,坚持管、教、引、服、助五措并举”的“12345”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润物细无声”的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将贵州红色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文化浸润,构建“红色文化贵州印迹环湖步道”、校史馆和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工作室等现场教学场所,传承红色基因,培植学生人文底蕴,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同向同行。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加大校、企、地三方融合深度,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努力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二是与政府部门共建合作发展平台,牢牢把握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依托地方资源和行业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和研究优势,联合建立以“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院”为核心的科研平台,建立“商业数字化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等,深入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搭建校地校企合作桥梁,推动行业企业资源和高校人力资源进一步整合,打造西南电子商务新枢纽,打造贵州“黔货出山”的新高地,在产业、通道、平台、环境、人才五个方面实现大突破。与贵阳市白云区开展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智力支持及产教融合三大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全方位、高质量的合作,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与白云区在产业、项目、资源上深度融合,实现双方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打造校地合作典范。三是全面加强与高水平经贸工商财经理工大学的合作力度,遵循“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原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领域开展紧密的合作。四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程”。柔性引进陈鲸院士等人才,建立院士工作室,依托行业企业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从企业一线引进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加强与校内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实践教学能力优化。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以生为本、多维融合”的沉浸式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合同、项目、实体、过程、助办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育人,建立“创业集市”,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开设“双创”实践班,建好用好“黔青梦工场”众创空间平台,开创多方协同育人、开放办学的新局面。
深化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将专业和课程群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区域高水平新型商科院校的基础,瞄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群建设。
一是建立动态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持续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按照“有放有管、有进有出”的思路,支持新增社会急需、战略新兴且契合学校优势特色的专业,淘汰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缺乏优势特色专业群支撑的专业和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就业质量低的专业。完善专业建设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建立专业间的竞争机制、年度建设成效与建设投入挂钩机制和专业突破奖励机制。
二是塑造特色优势专业。深刻把握“理论新、内涵新、思维新、类型新、课程新、资源新、手段新”的新商科特征,在主流商科八大类专业基础上,构建“8+信息技术+统计+法学+艺术”的新商科专业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实施特色优势专业培育计划,稳步推进专业建设的分层管理、梯队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专业,力争建设一批贵州领先、全国有影响的“一流专业”,形成与贵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
三是围绕“商”做文章,逐步打造应用型专业群。按照国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和贵州省加快战略性通道建设、巩固提升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地位的定位,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的工作部署,打造紧贴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生活服务业、商业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需求的一流专业群,打造与一流专业相衔接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群。
四是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原则,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在通识必修课程中增设法商融合、技术支撑等课程模块,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三三培养、立德树人,学科交叉、致用立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路径,强化开放、法治、计算、创新思维培养。
五是积极推进新商科实践教学改革。持续加强新商科实践中心、文化与艺术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1+X”证书认证为手段,强化应用能力培养,调整优化理论与实践学分比例,加大实践育人学分占比,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商业实践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铸就守正创新的贵商品牌
学校将贵商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坚持将贵商文脉代代相传,形成了融入师生骨髓的贵商血脉。一是培育红色贵商专业人才。强化政治引领,弘扬主旋律,突出专业性,打造一支“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经济,融入行业企业”的人才大军。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弘扬民族文化与新时代贵州精神,把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二是打造诚信贵商文化品牌。以“尚信塑品、致用立身”校训为引领,全方位植入新商科教育理念。深入打造“一院一精品、一院一特色”诚信贵商文化品牌,鼓励打造与学院文化相得益彰的二级学院诚信文化品牌形象。三是传承致用贵商军魂品牌。持续推进“三早两晚一分享”,推进“五育并举”,坚持与武警消防部队合作共建,发挥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的育人功能,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全面发展。四是涵养廉洁贵商规矩意识。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打造“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工作室”“贵商智库讲坛”“铸商魂”等有影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五是浸润人文贵商协同育人。结合新校区建设打造标志性文化成果,推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统筹校园文化设施、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以和谐典雅为内核的校园物质文化,强化图书馆功能和内涵,建设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让贵商文化在校园中情境交融、润泽师生。办好贵商智库大讲坛,推进易班、“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发展,构建从班级到学院、从专业知识到跨领域实践、从单一部门组织到多部门协同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时代在召唤,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将坚持扎根贵州大地办教育,进一步彰显“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进、与行业企业发展共赢”的办学特色,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凝练专业特色,打造新商科教育教学体系,持续在建设高水平新型商科院校的路径上进行有益探索,努力为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培养更多高素质新型商科应用型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贵州商学院党委书记 吕国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