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扎根云岭办好职教 砥砺七秩再谱新篇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70周年历史回顾和展望
赵亚芳 赵远娥 赵琳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安宁校区
昆明冶专3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图为2018年二等水准测量竞赛现场。
昆明冶专用虚拟现实创新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训
昆明冶专协办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双骨干”培养老挝语培训班,图为2021年6月表彰大会。
2020年,昆明冶专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并获得个人赛一、二等奖,团体三等奖。

    70载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适逢党的二十大盛会胜利召开,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昆明冶专”)迎来70华诞。这是一所在党培养工业建设人才政策落实和国家工业发展需要中应运而生的学校。从百业待兴的1952年到盛世如约的2022年,学校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云岭大地,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及云南省发展战略,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冶金行业办学特色。

    回顾昆明冶专走过的70年岁月长路,从红河之畔梦想启航到金色螳川劈波斩浪,从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到春华秋实弦歌不辍,学校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书写了立心铸魂的奋斗史,镌刻了变革图强的发展史,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跨越,成为云南省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首批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云南高职改革和全国有色冶金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昆明冶专将始终坚守使命、接力传承、接续奋斗,以一以贯之、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实干精神,再创辉煌、再谱新篇。

艰苦创业 奋勇开拓

    岁月如流,星燧贸迁。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1952年,昆明冶专前身个旧矿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东北、中南、西南三大冶金工业学校之一应运而生。

    昆明冶专自建校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从初创到成熟的历史征程,伴随着国家发展而发展,伴随着国家强大而壮大。

    建校时学校仅有学生250人,教职工35人。第一代冶专人一身质朴,以不计得失、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展生产劳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探索中前进。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进入了振兴发展的新阶段,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80年11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1年4月,学校被授予“为云锡矿工肺癌防治作出贡献单位”称号。1993年10月,云南省批准学校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认定为专科办学水平合格学校。1999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高校。

    2001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一目标,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2003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八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院校之一,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冶金高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被确认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砥砺奋进 阔步前行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冶专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东风,担当作为、奋发进取,伴随着国家建设的脚步,团结一心、矢志奋斗,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谱写了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突出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推动全面发展

    昆明冶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三大体系”:着力构建领导有力、保障有力、服务有力的党建工作体系,着力构建顶层设计有效、执行落实有效、评价示范有效的思想教育体系,着力构建阵地健全、制度健全、队伍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学校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相继出台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修订完善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一项项制度改革精准有力,党建工作扎实推进、落地有声,为学校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打下基础。

    十年来,学校党员队伍增幅明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学校一流党建创建和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有效推进,一个党支部被国家教育部门列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个党总支被评为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两个党支部被评为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学校注重选优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新设专职党总支副书记、组织员32名;有专职辅导员128名,整体师生比为1∶189,辅导员获得省级以上表彰21项;有专职思政课教师72人,整体师生比为1∶336,有高校思政课省级教学名师一人、省级骨干教师两人。

    学校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育人资源和力量,精心谋划、系统推进,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明德修身、铸魂育人”“匠心工巧、强技立身”“薪火相传、文化浸润”“实践磨砺、淬炼成钢”四大育人工程,努力探索实践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之路。学校先后入选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一个,党建、思政、群团建设工作获省级以上表彰65项。

    强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昆明冶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高水平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有国家和省级“双高”建设专业群各两个,国家示范专业6个、国家骨干专业11个、学徒制试点专业两个、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试点36项;拥有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资源共享课一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一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7本、“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推荐教材7本。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首届全国教材奖二等奖一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大赛国家奖励11项,全国职业院校“战疫课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奖励3项。

    学校着力构建校、省、国家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教研室、学院、学校三级联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国家奖励41项、省级奖励500余项。

    学校拥有莲华、安宁两个校区,占地125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馆藏约250万册,电子资源约150万册。建成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一个、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建成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3个、校内实训基地29个、校外实训基地415个,学校教学设备仪器值近3亿元,较好支撑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校发挥办学能力及专业优势,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对接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势产业,重点面向冶金深加工、空间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财经商贸与物流、建筑建材、节能环保与安全、珠宝玉石等领域,通过与中铝集团、云南建投集团、隆基股份、西门子、罗克韦尔、观媛文化、中兴通讯、南方测绘等企业合作,在高水平专业群共建、产业学院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产教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多模式探索,打造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完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昆明冶专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分级打造国家拔尖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大师名匠、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的教师人才梯队;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与人才激励并举,师资整体结构明显优化。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省职业院校中始终保持高水平。

    十年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师人数增加,结构优化,学历、学位层次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55人,专任教师924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97人、副高职称教师29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698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66%。学校深化校企融合,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技能导师。学校教师获得国家人才称号5人、省级人才称号10人,4个国家级别和8个省级教学团队;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一个,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4个,云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两个。

    坚持创新驱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昆明冶专持续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聚焦学校传统优势学科、面向新产业新技术,加快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育(引进),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优化科研环境。学校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研社会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科研工作呈现上水平、上台阶良好趋势。

    十年间,获国家科研项目立项3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两项;建成云南省国际联合创新平台一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3个;立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9支、实施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人才项目6项、聘任专职科研教师9人。同时,“稀土掺杂PZT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等21个项目获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立项资助;“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等16个项目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

    立足优势特色,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昆明冶专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转型和发挥作用,开展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培养行业和基层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成效明显,开创了良好局面。

    学校选派优秀党员同志深入基层、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突出抓好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开展“志智”双扶,调整完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2021年,学校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学校与省内多家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建成一批深度合作、稳定运行的特种行业安全生产作业人员、建设领域建筑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培基地,建成普通话测试站和16个“X”证书省级培训站。累计完成各类培训86330人次,其中职业资格培训鉴定19271人次,安全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取证培训57655人次,内审员取证培训1011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取证培训586人次。实施“3+2”贯通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深化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昆明冶专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立足云南省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及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特色,打造国际化办学高职样本并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冶专力量。

    学校“引进来”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与国外优质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建设国家教育部门SGAVE项目、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中德(云南)职业培训学院、“一带一路”国家院校与企业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基地4个;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近3年招收来自南亚东南亚15个国家来华留学生200余人。

    学校推进“肯尼亚建筑工程学院”“柬埔寨电商谷基地”“昆明冶专-江苏德龙印尼学院”“刚果(金)中文工坊”“泰国经世学堂教学基地”等5个境外办学项目建设,推出国际共享共用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包等40余项;开展中老铁路“双骨干”老挝语培训、“中文+有色冶金技术”印尼员工技能培训、老挝“亚钾-中农国际”岗前培训等,培训量达10万人日。

    发挥“双高”示范,全力舞好职教改革龙头

    2019年,昆明冶专被国家教育部门认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并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首批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紧紧围绕云南省“三个定位”,在以有色冶金技术和测绘工程技术两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基础上,以电子商务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云南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建筑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群为支撑,环境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外语3个专业群协同发展,形成“龙头引领、核心支撑、多维协同”的“2+2+2+3”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校企发展共同体,实现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和规模协调发展,把学校建成立足“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云南“两型三化”战略落实、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西南重镇和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的强大引擎,助力云南职业教育强省建设。

    全面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电子商务”“无人机应用技术”两个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引领“三教”改革,形成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的新格局;持续推进云南冶金矿业职教集团示范建设工作,筹建绿色建筑、数智商科等职教联盟(集团);与云南观媛、中联集团等企业共建5个产业学院;与罗克韦尔、南方测绘等共建6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心);2021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验收,申报立项3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改革项目专业;积极推进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主持开展3个专业大类8个专业国家标准建设,组织制定了测绘地理信息类、矿业类、冶金类国家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训标准建设。在“双高计划”引领下,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进一步凸显,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

接续奋斗 再谱新篇

    70年来,昆明冶专在党中央的领航定向中不断前行,在学校铿锵步履的背后,是来自各级党和政府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关爱;70年来,包括全国劳动模范万淮、全国优秀教师周洵远、全国冶金系统教育先进工作者朱嘉安等老教授在内的一批优秀教师以及金属矿开采技术、冶金技术专业等国家级别教学团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70年来,昆明冶专秉持“创新、创效、创业、创造”的校训,扎根云岭大地,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及云南省发展战略,为社会培养了14万余名扎根在省内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赢得了“冶金矿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等社会赞誉。

    经过70年积淀,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商、艺并举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今天,有1000余名教职工、24000余名学生在昆明冶专工作、学习。学校以深厚的办学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立足祖国西南边陲,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70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更是全体冶专人满怀豪情、再创辉煌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冶专人满怀信心、斗志昂扬。不负使命的昆明冶专,将继续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深化办学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办学内涵特色发展,统筹推进学校“提质、扩容、进位、升级”,开启职业本科大学建设新征程,为推动云南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强省和技能型社会、服务云南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赵亚芳 赵远娥 赵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70周年历史回顾和展望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11/01/04/ZGJYB2022110104_b.jpg 04 中国教育报 5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