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把握文化创新的“时”与“势”
阮春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回应时代变化,体现实践要求,反映社会进步趋势。文化创新也是如此,需要在时代发展中把握“时”与“势”。

    在历史发展的时序变化中把握文化创新的“时”。首先,文化创新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过的“历史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本来”意义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文化创新不是凭空而起,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其次,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现在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宏大深入,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契机和空间。文化创新要实,就需立足新时代,动态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进行时”,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开展文化创新。再其次,文化创新要把握好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之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本身就包含着对文化创新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都需要多样化的文化创新参与其中。文化创新要瞄准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之时”,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动力。

    在国家和社会的系列发展中把握文化创新的“势”。首先,文化创新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发展主题转化的内在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向当代社会转化的趋势和潜能。在文化发展诸多主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等重大事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启迪有关。文化创新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发展主题转化的关键环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发展主题转化的内在趋势变成现实。其次,文化创新要把握好文化之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整体态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文化与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度融合,形成了互成互进的整体态势。文化创新应始终围绕国家宏观发展大局,大力营造有利于伟大事业开拓前进的文化环境。最后,文化创新要把握好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情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历史上,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就有广泛交流互鉴,并在融合创新中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要求我们继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平等对话、包容互鉴的文化交往,理性看待“他山之石”的文化价值,中华文化就能不断焕发旺盛活力。文化创新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历史情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世界文化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重大战略判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时机和形势,顺时而进,乘势而上,是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有作为。把握文化创新的“时”,需着眼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时空,积极创造和把握时机。把握文化创新的“势”,要紧贴国家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理论与实际的交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准确研判文化创新的趋势和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文化创新的“时”与“势”。

    (作者单位系湖南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7YBA360]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