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攻坚克难,矢志科研报国
——党的二十大代表、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的故事
本报记者 段风华 彭诗韵
扫码观看视频

    ■听党代表的教育故事 融媒报道

    “听完报告,我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现场聆听报告后,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心潮澎湃、备受鼓舞。

    扎根江西,谢明勇20多年来潜心科研攻关、教书育人,他对这些年我国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切身体会,更亲身经历、见证了回国创建的实验室成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过程,该实验室也是国内食品学科领域迄今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江南大学)。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走出人民大会堂,这些话语一直在谢明勇耳边回响。

    1997年,在德国留学深造的谢明勇博士毕业之际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这封信来自南昌大学食品学院的领导,信中言辞恳切:“学校已获批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期盼你早点回来带博士。”

    谢明勇深知学校对于人才的渴望,也感恩南昌大学能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条件,他义无反顾地回国了。“别人都是先评教授再当博导,我是先当博导再破格评教授。这一切要感谢南昌大学当时给我创造的条件,感谢家乡对待人才的不拘一格。”谢明勇说。

    地处江西,科研条件有限,高端人才不足,谢明勇带领团队从购置一根玻璃棒、一个玻璃杯开始,逐渐组建起自己的实验室,不断探索学科研究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选择哪个方向,做什么样的科研,怎样才能做出成果?这是一场艰难的探索之旅……

    有一次,研究团队成员心痛地看到一位老乡因为销售无门,只能将2吨圆白菜以10元的价格贱卖。这样的故事不是孤例,背后还有一组更让人揪心的数据:我国是全球果蔬原料生产大国,加工率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每年新鲜果蔬采后损耗率高达20%以上,损失达数千亿元。

    如何将先进技术引进果蔬精深加工领域,成了谢明勇团队研究的一个主攻方向。经过反复论证,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小小的益生菌。虽然益生菌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但在当时很少有人涉足益生菌发酵果蔬领域。谢明勇团队决定突破技术瓶颈,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

    为了找到果蔬发酵的专用益生菌种,谢明勇团队开始了艰难探索。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哪里有不同的泡菜风味,哪里就有谢明勇团队的身影。采集果蔬样本、记录制作工艺、分析菌系结构、挖掘菌种资源……不懈努力下,谢明勇团队筛选、分离、保藏8000多株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并建成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

    为了实现益生菌发酵果蔬的量产,谢明勇又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试验,成功开发出9种新技术和13类益生菌发酵果蔬全新系列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催生出全新的果蔬发酵绿色制造产业。

    带领南昌大学食品学科联合江南大学建立起我国食品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成为江西省唯一的“A”学科;领衔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纵已成就斐然,谢明勇仍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修改论文,和团队成员讨论项目进展、交流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在谢明勇的带领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格成为“明勇学林”的鲜明底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在“明勇学林”里薪火相传。

    学有所用,用有所成。从论文到产品,从学生到团队,一方实验室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培养皿”,也是产学研用深入融合的“试验田”。厚植沃土,种树成林。在谢明勇的悉心培养下,团队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科研人才……他们将继续在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今后,我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继续努力奋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四个面向’,与全国食品界同仁一道,努力实现更多原始创新和突破,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谢明勇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