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如何发力
本报记者 徐倩 张滢 通讯员 张运

    编者按:今年2月,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5月,教育部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我国首批设置该专业的两所高校,并于9月迎来该专业首届大一新生。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既有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布局,又有高等教育领域推进劳动教育专业化发展、进行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本期高教周刊重点关注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这一话题。    

    9月28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劳动教育专业新生迎来了“开学第一课”——“专业认知课”。这节课,同时也是该专业自设置以来该校所开的“第一课”。

    从高考选择到专业学习,再到就业畅想……任课教师、该校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宋改敏,“反转角色”让学生主讲或提问。针对学生的提问,宋改敏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劳动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劳动教育专业设置的背景、人才培养的定位、纵横统整的课程体系、融合交叉的实践教学以及专业特色。

    “劳动教育这个全新的本科专业,是一场教师和学生真实的相遇与探索,以真实的情感投入教学,以真实的应用改造激活,真教、真学,服务真实世界、现实生活。”宋改敏说。

    设置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原因何在?专业人才培养秉持着怎样的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有哪些特色?先行先试的两所高校有哪些新探索?近期,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试图为上述问题求解。    

    抢抓时代机遇 以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师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五育并举”的主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批判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指出“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问题,强调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劳动教育除了本体价值,还承担着综合育人的重要功能,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在长期研究劳动教育的山东师范大学学者王飞看来,《意见》的出台使得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劳动教育课不少于32学时。”《意见》和同年教育部为落实《意见》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的设置与实施进行了顶层设计,还对劳动课课时作出了明确规定。

    劳动必修课的设置,必然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任师资,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为了配备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劳动课教师,《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纲要》也重申了这一要求。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年秋季新学期,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种田、烹饪、手工,校园、农场、工厂……一时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劳动场景成为校园常态。

    劳动课程的顶层架构已经具备,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相应的劳动教育师资从何而来?

    “开设劳动教育专业,为大中小学培养劳动教育师资,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重要机遇。”王飞认为,从短期来看,劳动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偏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师,有志于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科任教师,以及部分校外劳动模范、劳动技能教师等;从长期来看,为了保障劳动教育的质量,高校应该培养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

    早在2020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敏锐地觉察到,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重大政策变化给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重要契机。同年9月,该校的劳动教育学院成为全国首个开设公共管理(劳动教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学院,并启动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申报论证工作。

    在申报论证必不可少的调研环节,该校劳动教育学院副院长曲霞带领团队通过查阅教育部公开资料计算出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即使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教师均算作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全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劳动教育教师合计也只有13.08万人,远低于德育(60.92万人)、体育(71.39万人)和美育(84.56万人)等各科教师人数。

    “这组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劳动教育师资处于严重缺乏状态,也坚定了我们设置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决心。”曲霞说。

    劳动教育专业首年的招生情况,从侧面印证了社会对该专业前景的信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计划该专业每年招收30人,首次招生实际投放名额35个,结果全部录满,新生全部报到。并且,高考成绩超过生源地一本录取线的学生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74.9%。

    深挖专业内涵 建立交叉复合型培养体系

    “当我进入学校官网查询录取结果那一刻,说实话既欣喜又迷茫。欣喜我如愿进入了心仪的大学,可又疑惑劳动教育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本科四年能长什么本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专业2022级新生许诺的心声,道出了社会尤其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一问题,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表述,就是劳动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与培养方案是否清晰。对于具体的学院来说,还涉及到如何组织合适的师资来落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置劳动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够在中小学、科研院所、教育管理部门或各类组织机构从事劳动教育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曲霞介绍说。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对劳动教育专业的定位是,以工程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校已有的‘工学完整、师范导向’的专业基础为依托,彰显育人导向、专业化内涵与工程化实践,培养‘一专多能’的劳动教育教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吕景泉表示,这一定位契合学校“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特色,强化学校作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的独特优势。“一专”是把专业定位为教育学,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的能力。“多能”是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工程实训中心、国家级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以及1638平方米劳动教育综合情景工作坊等,培养学生以工为主的多项劳动技能。

    专业是办学的基本单元,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好劳动教育专业的前提条件。教育社会学、劳动关系学、金工木工手工实践、人际沟通方法与技巧、家庭教育学……翻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劳动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围绕劳动教育师资设计的课程体系可谓“琳琅满目”。立体化课程背后,体现的是学校着力构建的交叉复合型培养体系。两所学校不约而同地把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劳动教育专业建设的重心。

    “劳动教育专业要突出‘重思政、宽基础、强应用、多实践、高素质’的要求。”今年6月,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的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专家优化论证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提出,劳动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突出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体现交叉融合、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科研训练,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就业和深造做好充分准备。

    “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在曲霞看来,劳动教育专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复合性,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具备教育学、劳动科学和技能型学科等背景。

    “教师学科背景跨度特别大,实现起来难度也特别大,成为劳动教育专业设置的难点之一。此前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劳动教育管理研究生培养项目,汇聚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正好为启动劳动教育本科培养历练了师资。”曲霞介绍,为适应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学校对专业授课教师进行了“课程归位”改革,即整合多学院师资,让教师“各归各位”,分别承担劳动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有效解决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带来的师资配置难题。如劳动法课程由法学院劳动法教研组承担教学任务,劳动关系学课程由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学院教授来讲授,各类劳动技能类训练课程则由酒店管理学院、工匠学院的相关课程教师来承担。

    精准课程设置 突出教育、劳动与实践融合

    开学伊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针对劳动教育专业新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请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专业,以及大学生涯最关心什么。

    通过对“作业”反馈的统计,曲霞发现,新生中有接近1/3的人没有报该专业为第一志愿。学生关心最多的,主要是大学四年的学习内容和未来的发展去向。

    “专业建设首先要考虑专业口径与社会职业口径的对接问题,从而决定课程设置口径的宽窄度。”王飞表示,劳动教育专业长时期内需求量较大且稳定,高校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与行业对劳动教育从业者的素养要求相一致,紧密围绕培养合格的劳动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

    “劳动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需求,还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宋改敏介绍,该校以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劳动专业技能培养核心任务,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课堂学习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集中系统地掌握劳动教育相关知识,但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局限在封闭孤立的课堂中进行,容易造成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金刚表示,学校一方面以工作岗位的胜任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突出综合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培养,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另一方面,通过工科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集中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构筑“工科齐备、师范导向”的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强调,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注重突出教育、劳动与实践属性的融合。该校为新生设置的课程体系涵盖三大类型:教育学类基础性课程、劳动科学类课程与劳动技能训练类课程。

    “劳动教育一定离不开动手实践、技能淬炼。”刘向兵表示,在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方案中,技能训练类课程占专业总课时数的31%。实训课程包括五大实践模块——日常生活劳动基础与指导、生产劳动基础与指导、服务性劳动基础与指导、创意设计基础与指导以及教育教学能力训练。

    “我们希望通过复合型劳动教育实训,帮助未来的劳动教育教师掌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领域的基本劳动技术和原理,强化相关领域的创意设计训练。”刘向兵说。

    在王飞看来,对应《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合格的劳动教育教师要能胜任劳动必修课教学任务,科学地组织劳动项目开发与劳动实践指导活动;要充分了解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求,组织好劳动教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有效指导、督促家庭开展劳动教育;要与校外兼职教师协同开展好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还要组织开展好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性评价与学段综合性评价等。

    “课程标准对劳动教育教师的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专业建设任重道远。”王飞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