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
【二十大时光】
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李萍 韩晓萌 王若熙 杨桂青
【对话嘉宾】
秦 宣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
董振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杨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教授
周洪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苏 德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开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邀请专家就相关重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主持人: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历史定位和重大意义?
秦宣: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并从经济、科教、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具体方针政策。整篇报告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既有历史经验的精准概括,又有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既有理论层面的系统阐释,又有实践层面的根本要求;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又有微观层面的具体举措。因此,这份报告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董振华:党的二十大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是明确了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二是明确了新征程继续前进的精神状态,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三是明确了新征程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报告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指明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
杨晓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全面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采取的战略性举措、推进的变革性实践、实现的突破性进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也明确宣示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宣言书和动员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
主持人:报告提出了哪些新观点、新论断?
秦宣: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在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对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蕴含在这一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的论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具有原创性的观点、论断和思想。
董振华:报告立足五年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一是发扬历史思维,将党中央从西柏坡“进京赶考”时提出的“两个务必”,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扩展为“三个务必”。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二是总结概括了十年来的三件大事。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三是明确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四是拓展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五是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六是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七是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八是明确了五个“必由之路”,得出了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点和亮点有哪些?
秦宣:党的二十大报告亮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总结,非常全面、系统;二是在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及渗透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等进行了新的阐释;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进行了新的擘画,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要求和原则进行了新的论述;四是根据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增加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出了发展科技、教育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五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部署。
董振华:这份报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报告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总结过往工作客观准确,展望未来目标稳中有进,从思想理论层面回应了时代关切、回答了重大问题,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有利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实践。同时,这份报告强调了斗争精神。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这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经历的风险挑战和惊涛骇浪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份报告全文多次提到斗争精神,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必将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杨晓慧:报告重点突出、亮点频现,特别是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首先,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次,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科学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样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其次,报告着眼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挑战,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新时代广大青年提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要求,集中体现了党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和历史嘱托,为广大青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引。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主持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秦宣: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能体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实践又接受了实践的检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一系列原创性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董振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扎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具有无比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思想具有知行合一的鲜明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这一思想正确回答了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自信自立,牢牢立足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杨晓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全面深化了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重大意义的认识,标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坐标,标志着党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更趋深化。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哪些新论断新突破?
秦宣:这种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新概括;二是对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新阐释;三是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董振华:报告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判断、重大部署、重大决策,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指明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我们明确了发展路径和选择。同时,报告提出了“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从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维度作出的新判断新表述,从新的视角强调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强调了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价值。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是对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间关系的鲜明回答,突出了党的领导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杨晓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是报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和概括上的重要突破。
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教育有哪些新提法,体现了党中央教育战略部署的哪些新变化?
周洪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把教育置于民生部分阐释。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合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这一战略安排,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提法。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都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朱永新:报告对过去十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深刻完整的论述。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五育”并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内容;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其中,“学习型大国”首次在党代会文件中提出。这些都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阐释。
此外,报告提出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等,这些都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杨晓慧:报告将有关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容独立成章,本身就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视,对科教兴国战略有了更高定位。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使我们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苏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战略部署将发生如下变化:第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教育战略布局。第二,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三,践行开放包容的理念,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交流互鉴。
主持人:如何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论断?
董振华: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就必须能够培养和凝聚一大批有创新热情、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主持人:根据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使命是什么?
杨晓慧: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比如,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教育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教育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民主素养,在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制度建设上先行一步;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不断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总之,教育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成就。
朱永新: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基础。事实证明,科技的强盛离不开教育的支持,而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教育。报告中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都需要通过教育落地生根。
苏德: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崇高。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是为重大科技攻关、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和先导性保障。三是以公平优质教育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差距,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