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三维三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模式

    ■特色为笔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近年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时代特征、思想特点和心理特性,强化高点谋划、全面布局,充分整合校内外力量和资源,从三个维度整体性推进、协同性突破,建好基于全要素、全方位、全领域的“大课堂”,构建实施“三维三课”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模式,全力上好职教“大思政课”,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在课程学习的维度 

上好课堂里的“思想课”

    学校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紧扣思政课主渠道到课程育人主渠道的演进,凸显“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指向,强调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效用,通过“三大协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

    一是推进教学协同,形成“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学校和属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思政课“大课堂”,搭建思政校本“大平台”,建好思政“大师资”队伍,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以课程改革创新为依托,完善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重点推出“中国共产党党史”“宁波革命史”“宁波商帮文化”等特色选修课,使选修课程成为思政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全面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与内容体系、建立课程思政“三个课堂”联动体系、搭建9个课程思政交流共享平台,形成“139”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思政课程“三联四融”的教学模式协同发力,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成为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校。

    二是强调师资协同,组建课程育人混编团队。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引领作用,38名思政课专任教师与6个学院的29个专业、9个公共课教研室进行“一对一”结对,聘请学校党政领导、党史研究专家、退休老同志、劳动模范、首席工人等担任思政课兼职导师,形成了思政课“大师资”“混编式”项目团队,在两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申报中,均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成功合作的案例。以建设国家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浙江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培养了近百名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标兵,联合开发课程思政特色课程“浙里智造与工匠”,开展“双导师”“同上一堂课”合作教学,共同编写《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指南》《工匠精神读本》,明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的路径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三是追求机制协同,形成课程育人保障机制。扎实推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创建工作,牵头成立宁波市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联盟,基本形成了党委牵头抓总、部门分院协同的“全校一盘棋”共建共享机制;出台了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项目建设三大系列共18项制度,以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为指挥棒,强化学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形成“育人共同体”的意识,提升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在实践体验的维度

上好商埠里的“文化课”

    作为一所有百余年办学历史、被誉为“宁波商帮文化的摇篮”的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始,即秉承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知行合一”的思想,以及“宁波商帮”“创业、务实、诚信、协作”的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强调对学生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的锤炼。

    近年来,学校坚持守正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宁波商帮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弘扬相结合,提出了“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文化育人体系,其核心是涵育学生“诚商”素养,即“以德立业、诚信为本;执着专注、顽强坚毅;爱国爱校、感恩奉献”等精神品质。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作为育人要素的建构和承载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将“诚商”元素融入办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一体化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资助育人和科研育人等,助力学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递进式累积实践体验,最终达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是“软硬兼施”强化认知,形成价值认同。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起来,在主要教学楼、办公楼、实训场所营造文化氛围,凸显分院及专业特色文化,形成“一院一品”的文化地标,使楼、路、馆、林、水等无不彰显富有职教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文化符号元素,达到使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开设“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做强厚德讲坛、明智红学堂等课外育人平台,邀请首席工人、全国劳模、奥运冠军、风云甬商、知名学者等上讲台,近两年开展讲座报告百余场,线上线下4万余人次参与。在全校上下形成价值认同,引发情感共鸣,激励学生牢固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抱负。

    把“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实施资助育人工作质量提升计划,建立起“物质资助+精神激励+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的长效育人机制。结合“诚信、励志、感恩、心理、素养”5项教育,打造“树形”资助模型。邀请毕业后艰苦创业、反哺母校的青年企业家李供财等先进资助典型返校,现身说法开展励志讲座、创业培训,帮助贫困学子进一步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内外结合”锤炼意志,提升职业素养。探索构建了课内外、学期内外、校内外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与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搭建了诚信教育、市场竞技、素质拓展、技能比赛等平台,连续举办26届技能运动会和20届科技文化节,打造了校园商品展销会、“未来工匠”智能科技展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其中,校园商品展销会是一个学生“唱主角、当老板”的仿真模拟市场平台,现已成为锻炼和展示学生商贸应用才能、创业实战才能及“诚商”职业素养的“金字招牌”,作为学校“三维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成果之一,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入选“宁波市首届高校校园文化十大品牌”。

    学校强化“诚信为本”的科研育人理念,构建了“全过程”学术诚信管理体系;以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社科基地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创新师生“共研共促”科研育人机制,近两年共计立项师生“共研共促”项目20余项,较好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是“五位一体”落到实处,检验育人效果。探索构建了内容丰富、点面结合、多途径、全方位的“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新模式,即以服务学习为核心,以校地合作为抓手,以创新创意为导向,以专业融合为特色,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为载体,健全基于服务学习的实践育人体系,做强劳动教育周、笃行服务月等品牌活动,让学子在出力流汗、躬身实践和无私奉献中练技能、长才干、受教育,先后培育出全国文旅系统劳模李晶、智能制造研发达人翁国栋等德技并修的职教好青年。

    学校搭建了“基地化实施、项目化运作、团队化管理、学分化考核”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现有校地共建社会实践基地200余个,覆盖500余个基层社区,实现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实践;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国家、省市级集体荣誉28项、个人荣誉35项,涌现出了浙江省大学生服务山区、海岛、边远地区志愿者和宁波市“最美90后”“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批先进典型。   

在数智交互的维度

上好平台里的“生活课”

    学校主动顺应时代大潮,围绕“1+4+1+1”的数字化改革工作框架推进整体智治,运用“互联网+”思维,盘活有效资源,创新有效载体,强化制度保障,打破育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强化与线下教育相配合、全景式的“网络育人”,有力推进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等工作提质增效,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的“大思政”格局。

    一是实施“新媒体+育人”,优化思政教育供给。针对当代青年“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将育人工作从“面对面”为主改为“面对面”与“键对键”融合,成立学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培育了7个校级网络名师工作室,建立起校级、院级、班级“三级联动、同频共振”的网络育人共同体,构建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网上思想价值引领,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以“一报一网两微三号”为核心,合理布局校园新媒体矩阵,建强学校“融媒体中心”平台,建好大学生运营管理队伍,提高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掘和对接青年需求,征集设计校园卡通人物形象,打造了“ZBTI人物志”“潮你看齐”“小商说党史”等品牌栏目,举办微博话题大赛、校园主播大赛、银杏文化节、“萤火虫换书大会”等线上线下活动,产出一系列内容守正、形式多样、传播广泛、反响热烈的优质原创作品,形成了“内容品牌化”特色明显的融媒体工作格局。近年来,学校蝉联全国高职高专“官微五十强”,并获得全国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浙江省高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等10多项各级荣誉,有效提升了主流价值的塑造力、引领力,创造出可亲可信、可感可知的思想空间和精神家园。

    二是实施“数字平台+育人”,实现“教、管、服”贯通。秉承“以生为本”理念,形成以非形式教育、多元文化交流为载体的社区第二课堂,建构了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于一体,从生活场所到教育场域的智慧社区管理模式。通过打造一站式社区之家营造“家庭式”氛围,组建学生自治管理团队,设立初心驿站、辅导员工作室、朋辈心理辅导站、社区邻里中心、公寓楼“文化长廊”等线下阵地,用好网上办事大厅、智慧微学工、智慧党建、心理健康服务微信小程序等云端平台,读书沙龙、朋辈交流、博学课堂、“我与校长面对面”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既符合学生网络生活的习惯,又照进现实生活的需求,打通思想政治工作触达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数字画像”和智能算法为依托,开发完善了“德技并修型”人才培养的大数据服务体系,融合知识获取、技能训练、社团活动、身心健康、日常生活等学生周边大数据,重点关注学生诚信表现(德)、专业和通用技能(技)发展的相关数据,不断拓展和丰富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场景,服务学生的“德”的养成和“技”的发展,该体系已入选浙江省2022年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陈军强 姚敏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10/14/08/ZGJYB20221014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