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中学创建于1975年,地处国家经济开发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学校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338人,教职工107人,其中浙江省特级教师1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杭州市教坛新秀7人、区市级名师3人、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区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42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绩喜人。
学校坚持以“因材施教、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以“以心育心”为办学理念,积极践行“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打造有初心、匠心、潜心的“三心”教师,培育“五心”好少年,争创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品质学校。
“双减”背景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践行“五育”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甘蔗”为载体,致力打造“蔗里遇见你”特色育人品牌。
创建背景:历史悠久,培育“甘蔗精神”,实现“五育”融合
临平有着适宜甘蔗生长的独特生态环境和深厚人文底蕴,基于“五育”并举的育人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临平第二中学充分挖掘“甘蔗”资源,实现“五育”融合。
1.历史的原因:学校原址是临平甘蔗的种植基地,建校之初周边还有成片的甘蔗地,因而甘蔗既是临平的一种特产,又是一种特有的地域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
2.甘蔗的特点:甘蔗具有节节拔高、向上向阳的美好寓意,其汁水甘甜润泽,口感绝佳。以甘蔗为载体,通过种植、观察、探究、分析等不同的方式开展学习,可以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甘蔗精神”。
3.育人的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有着内部联系规律,体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健康的基础,是其他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障;智育是前提,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是实施各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德育是方向、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
4.学校发展的需要:临平第二中学是一所具有近50年历史的学校,“以心育心”办学理念之下,教师以初心、匠心、潜心育人,培育“五心”好少年。校刊《甘蔗林》自2002年创刊至今广受好评,承载着学校发展的记忆。“双减”背景下,充分挖掘“甘蔗”资源,实现“五育”融合,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育人结构:“五育”融合,精神统领课程,实现科学评价
“蔗里遇见你”的特色育人目标是:德,积极向上,乐于奉献;智,主动探究,综合运用;体,乐于运动,健康生活;美,发现美好,创造美好;劳,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围绕育人目标,学校积极实践“五育”融合的路径:以精神为融合线索,以课程为融合技术,以评价为融合保障。
“五育”统合点在“做”,在实践中,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提升思维水平;学生动手动脑,树立劳动光荣价值观念,并获得强身健体的实效;在实践活动的交往交流中,感受道德的价值并体验人际之美、劳动之美,积淀美好的人生体验。通过实践把“五育”真正融合起来。
1.“甘蔗精神”统领
甘蔗寓意着“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甘蔗的植株上存在着茎节,随着甘蔗不断生长,植株上的茎节也不断增多,而之前的节就随着甘蔗的生长不断升高,也就有了节节高升的寓意,象征着学生们的学业不断进步,拥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同时,甘蔗是笔直向上生长的,且在生长的过程中从不弯曲,始终直立向上,寓意学生们做人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忠贞正直。
甘蔗成熟后,用甘甜的汁水回报大家,由于含糖量高,甘蔗可以制作蔗糖,便于长期保存,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寓意着学生们乐于奉献,学成后回报社会。
2.挖掘课程资源
(1)学科课程的渗透
学校深度探索“甘蔗”资源,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育人价值,通过语文和社会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明晰甘蔗与学校的历史渊源,了解蔗糖的演变历史;通过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通过科学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甘蔗制糖造纸的原理及方法等。
(2)拓展型课程的开发
在“甘蔗精神”的统领之下,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甘蔗类”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看‘蔗’里”(地理)、“甘蔗的故事”(文史)、“甘蔗种植技术”(科技)相关知识拓展类课程,使学生对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加深,起到拓宽或补弱的效果。实践活动类课程有“百变甘蔗”,让学生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培育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甘蔗志愿小分队”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发扬“甘蔗精神”。“蔗里有点甜”被评为区级特色劳动课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产物“甘蔗”开展种植、观测、制糖、造纸、建模、文创等系列实践,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有利于学生终身成长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项目化学习的开展
围绕“甘蔗”这一具体物象,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多个学科的学习任务。比如对于甘蔗的植物种类、属性判断,需要用到丰富的生物知识,而在关注甘蔗成长状态时,学生会随时记录适宜的湿度、温度等数据,这让学生们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数据处理体系。此外,种植过程还会引发学生对甘蔗背后的人文历史的探究。临平甘蔗颇负盛名,始植于唐,盛于南宋,被列为贡品。循着“前世今生”的足迹,学生开始自发编撰“甘蔗杂志”,绘制“甘蔗漫画”,而吃完的甘蔗渣,经过加工再造成为了学生手中的画纸。
3.形成科学评价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更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仅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进行过程性评价,客观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开展多元评价,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
成效可见:做实做优,健体育德启智塑美多维成长
学校通过实践育德、实践启智、实践健体、实践塑美,促进学生的多维成长。
1.实践育德,促进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是信息时代补短扬长的必由之路,创设良好氛围,通力合作,最后实现成果共建共享,这很考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与团体关系的能力。在甘蔗制作红糖的过程中,一名学生写道:“科学是多么神奇,一根甘蔗通过加工可以做成红糖,甘蔗与红糖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次探究只有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经历团队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展示研究成果,这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2.实践启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学生在尝试甘蔗制糖的过程中,以产率来反映手工制糖的效果好坏,探究温度、甘蔗品种对手工制糖产率的影响。研究小组积极寻找多因素控制指标的最佳值。通过多次实验,用数学统计原理在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双向细目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来寻找手工制糖的极佳条件。这些实践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与书本上是不同的。书本上的结论是固定的,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的结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唯有对实验条件进行限定,并努力控制误差,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个研习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健体,促进劳动观念提升
学生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体验种植甘蔗的过程:平整土地、开垦土地、整理沟垄、放置发芽的甘蔗条、覆土、浇水。15天后学生欣喜地看到幼苗陆续出土。科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甘蔗苗的生长过程,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项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后服务,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体会艰辛、增强能力、品尝甘甜,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教育的温度、成长的重量。
4.实践塑美,收获美好活动体验
蔗渣造纸是垃圾变废为宝的积极尝试。研究小组通过绿皮甘蔗和黑皮甘蔗的对照试验,经历甘蔗渣浸灰水、蒸煮、加水粉碎、筛网抄纸、晾干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纸张,发现黑皮甘蔗纸比绿皮甘蔗纸的韧性好、成品率高。研究小组还结合元宵节的节日氛围制作了灯笼、亚运会宣传画等文创作品,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更让学生收获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只要用心去思考和创新,用身边不起眼的东西设计出富有意义的作品,更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2020年5月,余杭高级中学和临平第二中学跨学段、紧密型开展集团化办学,实施行政、教学、教师、资源、学生“五统一”管理,并将“全程陪伴、精诚团结、精准研究、精细落实”的余高文化基因深度植入二中文化体系之中,丰富了育人品牌的内涵,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
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智慧教育工程实验校、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浙江省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杭州市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学校、杭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杭州市平安示范单位、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临平区规范化管理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双减”大背景下,杭州市临平第二中学将持续做大做强“蔗里遇见你”育人品牌,做实做优“五育”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吴佳盈 秦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