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江西农业大学
构建“三三三”模式 探索创新教学体系
赵小敏 蔡海生

    江西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结合农科院校专业实际,注重实践、扎根基层、学以致用,形成了“三三三”模式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特色,通过“三实践、三平台、三结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

统筹规划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三三三”实践教育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生产教学实践、科技服务实践、社会调研实践“三实践”为路径,以教学实践基地、科技服务项目、学生社团活动“三平台”为依托,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育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三结合”为方法,构建成体系完整、运转高效的实践育人体系。

    把“三实践”纳入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教育理念,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把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制定《江西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了涵盖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环节质量等模块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

    把“三平台”纳入教学设施,建立实践教学条件平台。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实践育人平台;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构建开放式教学型实验室体系;建立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集教学、科研、示范与推广等功能于一体,已成为省级农业高新科技园。

    把“三结合”融入教学方法,建立实践教学实现方案。学校施行校内本科导师制、校内外“双师型”制,校企、校所、校地共同拟定学生实习计划,协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推动协同育人;制定《江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试行)》,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

科学运转 探索育人模式创新

    以问题为导向,两个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发展,不断创新第二课堂内容;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基金,成立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社团管理规则。校园内天天有社团活动、周周有学术讲座、月月有高雅文化进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受到师生普遍欢迎。

    以项目为载体,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学校把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实践基地的生产和技术开发任务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完成科研课题、生产和技术项目开发的同时,完成实践教育任务。通过与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为其提供人才、知识与技术支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以服务为纽带,培养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学校推动实践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结合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确立实践教学内容,大大拓展实践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由单一专业知识实践向综合知识实践的转变、由传统的验证性实践向探究性实践的转变。

多措并举 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实施“三三三”模式以来,学校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参与率、毕业生实践学分达标率均达全部,学生对教学实践满意率达98%,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依托生产教学实践,知行合一,提升动手能力。学校通过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结合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开展工作,实现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托科技服务实践,学思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学校按照学生专业和兴趣等进行科研项目调配,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开展科技论坛和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社会调研实践,学以致用,铸牢担当意识。学校结合社会调查研究、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项目,指导学生社团、学习兴趣小组和各专业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有担当、作贡献。

硕果累累 锻造特色育人品牌

    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与推广,“三三三”模式在教学理论、体系建设、育人效果、助推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完善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三三三”模式有效加强了产学研联系,推动高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培养与服务有机融合。学校优化农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达30%;建有两个国家级别、65个校内、近300个校外农科及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日常教学质量监控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校院两级督导相结合、各级人员听课相结合、“三方”教学评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推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施行实践教学“双导师制”,邀请生产一线科技人员担当指导教师,扩充了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选派4批次共265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和精准扶贫工作。

    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全面提升。“三三三”模式让大学生接触具体社会生产,学习科研工作开展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农业科技的现实需求情况,成长为应用型、创新型、特色型的专业人才。2022年学校成为江西省首个经国家教育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中国科协批准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单位。

    培养大批扎根基层的“三农”人才。“三三三”模式让学生进入生产一线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培养了学农爱农情怀,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与自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已累计培养学员近2万人,95%以上扎根在农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了一支“永久牌”高素质队伍。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科技下乡、科普宣教、社会调研、科技扶贫等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建立“6161”科技服务与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在11个地市90多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和精准扶贫,与50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等新主体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各类示范基地76个,示范基地总面积超过12万亩。

    经过多年创新实践和推广应用,“三三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让农科生“三农”情怀更加强烈,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近5年来,本科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2396人次,其中国家奖项625人次;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7篇,其中SCI、EI论文13篇。“三三三”模式在多个涉农高校推广应用,获得了广泛好评。2017年12月,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三三三”模式作为办学特色项目得到一致肯定,被誉为实践育人的“江西农大品牌”。(赵小敏 蔡海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江西农业大学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10/14/10/ZGJYB2022101410_b.jpg 10 中国教育报 11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