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本报记者 李澈 张晨

█喜迎二十大·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新篇述评⑦  

    一根根网线,连通时空,千里咫尺。

    透过屏幕,偏远山区的学生可以听千里之外的名师讲课,跟屏幕另一端的同龄人实时互动。

    足不出户就能登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浏览使用上面的海量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特别是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全面部署。

    紧扣时代脉搏,这十年,教育系统立足信息化这个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乘势而上,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教育现代化,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力引擎。

    乘势而上,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考察时作出的这一论断,不仅指明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坐标,也揭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底色。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与时代同行。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教育系统,在日常教学、教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经历着由起步应用到融合创新的跨越——

    在四川康定,四川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2022级新生通过雨课堂“克隆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共上同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新疆喀什,喀什特区高级中学的师生们借助远程互动录播教学系统,可以跟5000多公里外的深圳红岭中学定期举办线上互动课和教研活动;

    在河北衡水,家长登录手机客户端就能实时查看孩子所在学校的食堂后厨工作情况,从食物采购到烹饪各环节一目了然。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根据最新数据,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接入率已达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出口带宽达到100兆的学校占99.9%,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数字资源日益丰富。今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截至9月初,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所含4个子平台中,基础教育平台提供3.4万条资源,职业教育平台上线教育资源库1194个、在线精品课程6628门,高等教育平台上线课程2.7万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共享岗位1370万个。截至9月初,平台总访问量超6亿人次。

    ——“数字鸿沟”趋向弥合。实施两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三个课堂”应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入推进,今年7月至8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首次上线便为1300余万名教师提供了研修服务。

    ——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建成学校、教师、学生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国所有学校“一校一码”、师生“一人一号”。对“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基本建立,营造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十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相关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相继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全面提升高校、中小学有关信息化能力。

    今年以来,教育部党组将大力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落实“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总体战略,进一步明确方向、统一步调,集中推动数字化建设各项任务。

    回望十年奋进路,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带来教育变革”的共识已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深入人心。

    因时而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数据采集系统,横向打通教育数据共享、纵向勾勒学生数字画像,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监督教学质量,科学、客观地开展教育评价……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数字化已经渗透到教学、管理各方面,其空间、时间跨度都远超课堂的范畴。

    微观层面亮点纷呈,宏观层面新潮涌动。

    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实践并非孤例,作为全国唯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近年来持续发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评价的探索在一大批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呼应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今年2月,虎年春节刚过,教育部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

    “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有基础、有能力、有优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会上强调。

    此前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则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此后,作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阶段性成果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自上线起便以海量的优质资源、流畅的使用体验、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功能,赢得了使用者的广泛好评,反过来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助力。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不同表述的背后有哪些新的政策指向?

    “经过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建设,我国数字技术与教育经历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融合与创新并存的时期。”正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所说,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如果把教育信息化视为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量变过程,那么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在多年量变积累基础上实现质变。

    如果说教育信息化以基础设施和资源平台建设,大大提升获取知识的便捷程度,那么以教学和管理模式重塑为特征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则将回答如何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师生参与度、将日常获取的大数据应用于改进教学和评价等诸多新问题。

    新理念驱动下,越来越多充满“智能味儿”的教育场景正在各地校园里不断涌现:

    英语课上,学生利用智能设备进行听说练习,能实时知晓自己发音是否标准;

    体育课上,学生佩戴运动手环,便于教师准确测试成绩和调整教学内容;

    课后,学生会收到自己的“专属作业”——这是人工智能基于其课堂表现进行的个性化推送。

    海量资源汇集,人人、时时、处处共享线上课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强支撑,教、学、管、评、考、就业开始进入精准模式。数据驱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数字化正在推动教育变革步步深入。

    从“相加”到“相融”,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正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相融互促。

    勇立潮头,引领教育现代化扬帆远航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之初的居家学习是一场难忘的集体记忆。

    这一过程中,正是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一个个线上平台,为全国2亿多名大中小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居家学习软硬件支持,保证了他们“成长不延期”。

    “停课不停学”的大考,不仅检验了教育信息化多年来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平台上的建设情况,也折射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公平、优化师资、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优势。上述特征又指向同一个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国家发展如此,于教育而言亦然。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八项任务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不断变革教育的过程。

    十年来,这类改变并不鲜见。

    在宁夏,当地聚焦教育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打造“一朵云”、联通“一张网”、普及“一块屏”,实现全区所有学校网络高速互联、信息高效互通、资源高度共享,500多所学校与北京、福建等地优质学校网上结对,所有乡村中小学校与城镇学校线上牵手,薄弱学校缺师少教难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深圳,2021年成立的云端学校正在常态化运行。参与云端学校的15所学校初一年级的30个班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采用同一张课表。学校实行线上+线下、主讲+辅讲的“云端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自身所长承担不同内容的主讲任务,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情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小课堂变成超大课堂,参与者相互激励。

    在北京,全市统筹建设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公共管理和教育公共资源“三大平台”,整合学生学籍、教师发展、招生考试、校园安全和教育督导等业务纳入管理平台,在支撑各项教育改革实施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能。

    信息化时代,学习行为不仅发生在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通过一系列重构,创建人本、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进而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

    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发生历史性交汇,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各类产业数字化程度飞速提升的现实,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与时代同行。

    令人欣喜的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改变和创造在很多地方悄然发生。

    十年进取,一路向前。

    新时代描绘新画卷,新动力驱动新征程。

    有了教育信息化“智慧引擎”的支撑和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航船必将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